多排螺旋CT诊断腹内疝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多排螺旋CT诊断腹内疝的临床价值

汤小东

(利川市人民医院;湖北利川4454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诊断模式后的诊断结果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特定时段内接诊的60例腹内疝患者,给予所有患者在临床诊断中均实施多排螺旋CT诊断技术,在CT容积数据处理过程中实施多平面重组技术,与此同时在CT容积数据中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经过此次对60例腹内疝患者通过CT诊断相关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发现左膀胱上疝、镰状韧带疝、子宫直肠陷窝疝、肠系膜裂口疝、术后粘连束带疝患者例数分别为5例、8例、11例、15例、7例;肠梗阻情形患者14例。结论:在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诊断模式效果显著,不仅可以实现临床诊断,而且可以确保诊断结果更为准确;并且该模式有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肠管、肠系膜血管走向更准确的了解,为患者的临床诊断及后续治疗有较为可靠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多排螺旋CT;诊断;腹内疝;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203-01

腹内疝主要是指患者腹部内相关脏器由于正常或异常裂隙导致原来位置移动,直至异常腔隙;疝内容物主要以胃、肠管为主,如若患者胃、肠管转移至腹膜囊内部,则会导致疝出物,形成疝囊;此现象通常被称之为“典型腹内疝”,若患者疝出物并不存在疝囊,该现象则被称之为“非典型腹内疝”[1]。

1、基线资料与措施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内我院接诊的60例腹内疝患者作为基线资料展开研究,60例患者男女比例为45:15,年龄为12-65岁,平均(60.56±2.88)岁,60例患者既往接受手术治疗者40例,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恶心、腹部疼痛等症状。其中33例患者存在反跳痛和压痛症状,27例患者在排气及排便过程中出现停止迹象。

1.2治疗

对60例患者的详细信息进行收集,并且对相关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准备工作完成后进行多排螺旋CT诊断技术诊断;诊断过程中借助多排螺旋CT机,对患者腹部进行扫描处理,将膈肌顶至耻骨联合反位作为扫描操作区域,设定好相关参数。在CT容积数据的处理过程中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并且将最大密度投影操作实施与CT容积数据中,最后依据CT对患者的实际诊断结果,探究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及诊断价值[2]。

2、结果

研究各项数据得出左膀胱上疝、镰状韧带疝、子宫直肠陷窝疝、肠系膜裂口疝、术后粘连束带疝患者例数分别为5例、8例、11例、15例、7例;肠梗阻情形患者14例。其中肠绞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肠管强化作用被逐渐衰减、腹腔存在大量积液、肠壁存在明显水肿。并可明确得出肠管呈现聚集形态或表现为移位状态是腹内疝患者的特异性,并且肠管形态存在异常表现[3]。

3、讨论

腹腔或肠管内容物经腹膜腔内孔道由初始位置正常或者异常转移至另一腹腔的过程为腹内疝的形成过程。疝口直径较大患者,疝囊和腔隙较浅,因此疝内容物进出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因此自由性较高,所以常被人们称之为“可复性内疝”[4]。如若肠管内的疝频繁出现出入和自动复位情形,则会造成患者出现长时间间歇性腹部疼痛和反复肠梗阻。如若患者疝口直径较小,并且疝囊和腔隙相对较深,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肠管数量增长,致使肠管不能实现自动复位从而出现嵌顿现象,嵌顿肠壁静脉回流过程整体受阻,导致肠腔扩大从而出现肠壁水肿,致使腹腔感染、肠壁绞窄坏死甚至穿孔。若患者病情较重,则会出现全身中毒。

临床根据疝囊存在与否将内疝分为真疝和假疝;其中真疝诊断标准:脏器经由腹膜腔内孔道移动至网膜囊,并且存在疝囊则被称之为真疝。膀胱子宫隐窝疝、十二指肠旁疝、膀胱上疝、网膜口疝、盲肠周围疝等均属于真疝范围[5]。假疝:肠系膜由于胚胎发育异常导致裂孔,或者由于手术处理不当导致出现异常孔隙,疝入经由异常孔隙进入肠管,不存在疝囊。镰状韧带疝、术后粘连疝、肠系膜裂口疝、大网膜裂口疝等均属于假疝。根据致病原因可以将腹内疝分为原发性腹内疝及继发性腹内疝。腹腔脏器突然性进入先天性腹内孔隙引发被称之为原发性腹内疝。肠系膜裂孔疝、腹膜隐窝疝、网膜疝、小网膜孔疝等均属于原发性腹内疝;

患者经腹部相关手术处理不当、腹部创伤及感染后出现的病理性非正常的孔隙被称之为继发性腹内疝。腹腔内粘连型是腹内疝中最为常见的。

此次研究回顾性选取我院特定时段内接诊的收诊60腹内疝患者作为基线资料展开研究,所选患者均属于临床对腹内疝的相关诊断标准,上述患者均存下不同程度的呕吐、恶心、腹部疼痛症状;所60腹内疝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整合、研究,并给予60例喊着实施多排螺旋CT诊断技术进行临床诊断,并在CT容积数据的处理过程应用平面重组技术,不仅如此,还对其实展开最大密度投影操作;研究发现该项操作可以对左膀胱上疝、镰状韧带疝、子宫直肠陷窝疝、肠系膜裂口疝、术后粘连束带疝等症状进行鉴别诊断,并且患者分别为5例、8例、11例、15例、7例。

综上所述,在腹内疝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实施多排螺旋CT诊断模式效果显著,并且了解到疝口、肠系膜血管走向异常、肠系膜形态异常、肠梗阻、疝入侵肠管等症状均为腹内疝病症的特异性症状,临床依据上述腹内疝患者的特异性症状可以有效实现临床对腹内疝的诊断。若患者出现腹内疝情形,则肠壁血液运输能力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并且随后出现肠绞窄、肠梗阻等临床表现,一旦患者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则立即开展相应治疗措施,避免产生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王德娟,钟道强,黄勇,等.多排螺旋CT诊断腹内疝的临床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22(7).1129-1132,1139

[2]王晓芬.多排螺旋CT诊断腹内疝的临床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3(4).42-43

[3]张园,孙多成,汪新良.多排螺旋CT诊断腹内疝的价值探讨[J].江西医药,2014.25(3):270-271.

[4]李伟钦,郑华英,麦神忠.多层螺旋CT对腹内疝分型、分级的临床价值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9):1639-1640.

[5]高伟明,孙东立.多层螺旋CT重建在腹内疝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河北医学,2014.22(7):1158-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