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张忠荣

张忠荣(陕西省洋县中医医院主治医师陕西洋县723300)

【中图分类号】R2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0-0176-02

【摘要】根据中医学“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异病同治”的理论,运用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等)治疗内、外、妇、儿各科不同疾病,但病因病机相同——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失养的证候疗效显著。提示:在临床各科,凡有中虚为主的证候均可以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关键词】脾胃虚弱中医药疗法补气药治疗应用调补脾胃剂治疗应用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是临床常用的著名方剂之一。该方由黄芪、人参、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八味药组成,其功能是调补脾胃,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所致的发热,自汗出,渴喜热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晄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或气虚下陷导致的久泻,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证。笔者认为只要辨证准确,加减得当,本方在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皆可应用,兹举典型病例介绍于下:

病案一:气虚感冒陈某,男,36岁,农民。2008年2月23日就诊。素体瘦弱,易感冒,近日因劳累,感受寒邪而见恶寒、头痛、鼻塞、周身关节痛,少气无力,动则汗出,曾在其他医院经西医治疗未愈,转来我科治疗。就诊时患者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自汗出,伴轻微咳嗽,舌红苔薄白,脉虚无力。此属体质瘦弱,阳虚卫气不固,腠理空虚,感受风寒之证。治疗补中益气,固表祛邪。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15g、人参9g、白术9g、当归10g、升麻8g、柴胡12g、陈皮10g、灸甘草6g、羌活9g、苏叶9g,水煎服,连服三剂。服药后告愈。嘱其继服补中益气丸调理脾胃,半年后随访,已很少发生感冒。

病案二:经前发热宋某,女,23岁,干部。2008年9月8日就诊。主诉:月经周期正常,但一年来每次行经前均有发热,伴全身乏力,下肢酸软,小腹疼痛,月经色红有块,经市县医院妇科西医治疗无效,转入我院治疗,就诊时查体温37.5℃~38.8℃,面红,唇干,舌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濡。辨证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血脉运行不畅,阴阳失调之证。治宜健脾益气,养血活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20g、人参9g、白术10g、升麻9g、柴胡9g、陈皮9g、当归9g、炙甘草6g、地骨皮15g、桃仁9g、麦冬10g,水煎服,连服六剂。服药后痊愈,随访未复发。

病案三:小儿疳积邓某,男,5岁,上幼儿园。2009年4月3日就诊。家长代诉:患儿连日来善食易饥,精神倦怠,困乏思睡,腹胀便溏,多汗,在某医院按“急性肠炎”西医治疗周余未愈,又自服多种助消化药物,均未见效,来我院就诊。查患儿面黄消瘦,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濡细。实属脾弱胃强,能纳不能运,久之发为疳积。治宜健脾益气,以助运化。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10g、党参9g、白术6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灸甘草3g、白芍6g、茯苓6g、焦三仙9g,水煎服,连服三剂。服药后手足转温,精神好转,腹胀亦减。去升麻、柴胡,加炮姜、肉桂温中回阳,连服三剂后,并嘱家长注意节制患儿饮食,继服参苓白术散一月痊愈。

病案四:外科术后发热任某,女,46岁,银行职员。2009年9月18日就诊。患者主诉自2009年3月6日行子宫全切术后,经常出现低热,近两月来发作频繁,每次活动后低热即现,休息后热减,伴头晕乏力,自汗,腰疼,曾在某医院按“盆腔炎”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退热片等多种药物治疗数日无效,转来我院治疗。就诊时体温37.5℃~38.8℃,面色晄白,舌红,苔薄白,脉虚无力。辨证为术后气血虚弱,生化不足,气血失调,脏腑失养之证。治宜益气健脾,养血补肾。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20g、人参10g、白术12g、升麻9g、柴胡9g、陈皮10g、当归9g、杜仲10g、枸脊10g、地骨皮10g、浮小麦9g、灸甘草6g、红枣三枚,水煎服,连服六剂,调理半月而愈。

本文所举气虚感冒、月经周期性发热、小儿疳积及外科手术后发热4案,虽然病不相同,但其病因病机相同,均属中医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失于濡养而致病。笔者根据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气血乏源,即所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和异病同治的原则,均采用调补脾胃,益气养血之法,以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之,方中以黄芪、人参(多以党参代之)、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其中又以黄芪为主药,有升补之功,与升麻、柴胡配伍用以升提阳气,陈皮理气,当归养血畅中,共奏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由于黄芪有益气固表、升麻有升阳散火、柴胡有解肌清热的作用,故本方对于阳气虚衰而感邪发热者,有甘温除热之力,正如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外不足之病,苟误认做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故施用后皆获良效,实乃异病同治之法也。

参考文献

[1]朱东奇,王志辉.开胃进食汤在临床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2005,20(10):110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