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小儿手足口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分析

杨荣

湖南沅江市人民医院儿科湖南益阳4131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收集,并且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针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加以分析,并就治疗方法加以确定。结果:经过临床统计,在50例患儿中,3岁以下的有38例(76.00%)。其以手部、口部、足部、臀部存在皮疹为主要特征,部分患儿有轻微的瘙痒感。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病毒治疗,治愈率为88.00%,无死亡案例。结论: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明显,对其给予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儿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治疗方法

引言

幼儿抵抗力较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很容易发生疾病。小儿手足口病作为临床儿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在近几年来的流行趋势相对较为严重[1]。在临床统计中来看,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由柯萨奇病毒或者其他肠道病毒感染所致[2]。该种疾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及部分学龄前儿童[3]。但是,临床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尤高。这类患儿本身的主诉能力较差,在受到疾病侵扰时,无法及时进行沟通。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实施一定的护理策略,这些患儿都难以做到。因此,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我院认为,针对这类患儿的临床病情进行具体的了解,并且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方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治愈率。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28例,女性患儿22例,按照年龄层次进行划分,1~3岁的32例(64.00%)、3~5岁的11例(22.00%)、>5岁的7例(14.00%)。年龄介于1~7岁,平均年龄(2.34±0.34)岁。纳入标准:(1)本次选取的所有患儿均确诊为手足口病[4](2)所有患儿家长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表现

对选取的50例患儿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并且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其具体症状进行分析。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儿均伴随着不同程度地高热现象,且发热不规则。38.2℃<体温<40.2℃,平均体温为(39.2±0.54)℃。发热持续时间为2~7d,平均持续时间(4.12±0.32)d。基本上所有患儿在发热时,都存在寒颤、肢体一段发凉的症状。其中,有34例患儿存在口腔疼痛、流涎、食欲不佳、哭闹不安、萎靡不振等症状;有12例患儿存在流鼻涕、咳嗽、腹泻等症状。其病情进展为:以口腔内黏膜疱疹最先出现,然后出现在足部、臀部,且以皮疹、丘疹等并存。多数患儿的疱疹周围都有炎性红晕,且疱疹内部基本上无液体存在。

1.3治疗方式

所有患儿均进行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检查为主。有12例患儿存在白细胞异常现象。根据患儿的临床病症,对其实施利巴韦林或者炎琥宁等药物的抗病毒治疗,治疗时间3~7d。如果患儿在治疗后,感染现象仍旧存在,就必须要对其进行抗生素治疗。

在用药的同时,需要适当的对其患儿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含:(1)卫生护理。这类患儿的疱疹覆盖相对广泛,如果不注意卫生,其可能会存在扩散的现象。对此,必须要保持患儿勤洗手,勤换衣物,且定时对其进行身体的擦拭(以43°左右的温水+棉布对患儿进行)。同时,注意对病房进行消毒。(2)饮食护理。一般来说,这类患儿的食欲欠佳,再加上口腔内部存在疱疹,所以可能会出现拒食的现象。以流质或者半流质食物为主,在患儿进食以后需要对口腔进行清洗。(3)对症护理。对于发热、惊厥等患儿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临床统计,在50例患儿中,3岁以下的有38例(76.00%)。其以手部、口部、足部、臀部存在皮疹为主要特征,部分患儿有轻微的瘙痒感。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病毒治疗,治愈率为88.00%,无死亡案例。

3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是当前儿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全身性感染疾病。且,该种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通过空气、唾液、粪便等都可能会进行传染[5]。其症状的轻微与严重,不仅影响着临床表现,还会对治疗造成较大的限制。在临床统计中,存在因该种疾病所死亡的患儿。从发病上来说,现在幼儿的启蒙较早,3岁左右的幼儿在学前班启蒙的现象较为常见,只要其中存在某一例手足口病患儿,就可能会导致周围多数患儿感染[6]。同时,其症状轻微时,表征都不明显。而患儿主诉能力较差,这就使得多数家长都没有及时带患儿就医。在该种背景下,多数患儿在就医时相对严重。

从发病机制上来说,小儿手足口病也就是小儿手足口综合征。其实际上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发病范围较广,以手部、足部、臀部、口部等疱疹的发生相对常见。另外,在该种疾病发生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患儿发热、腹泻等一系列症状。总之,这类疾病的存在会对患儿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而这种疾病时由病毒感染所致。经过实验室检查,多是肠道病毒所引起的。故而,在治疗的过程中,以抗生素或者抗病毒药物的使用为主。利巴韦林或者炎琥宁是临床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其在运用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抑制病毒的扩散,并且对其进行消灭,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本次用药中,治愈率达到88.00%,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明显,对其给予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儿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任国华.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438-439.

[2]帅仕军.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2):261-262.

[3]刘辉.重症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J].医疗装备,2016,(10):120-120.

[4]孙秀娟,苏丽.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探讨[J].双足与保健,2017,(20):131,133.

[5]贺宏斌.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32):452-453.

[6]马海,王莲.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研究[J].双足与保健,2017,(2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