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护理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舒适护理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吴业

洪湖市人民医院湖北洪湖433200

摘要:目的:探讨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方法:对儿科6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间收治)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30,常规护理)和舒适组(n=30,舒适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方法的运用效果。结果:舒适组咳嗽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家长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应用舒适护理的可改善患儿康复进程及家长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舒适护理;效果

小儿机体免疫力较差,机体功能发育尚不健全,是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高发人群。由于小儿认知、耐受性、自护能力较差,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不配合、哭闹状况,影响治疗过程的顺利实施,因此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治疗过程中需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辅助[1]。本研究在儿科30例患儿治疗时运用了舒适护理,现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间进行病例筛选,选期间儿科60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30)和舒适组(n=30),常规组年龄1~8岁,平均年龄4.5岁(s=3.1);性别分布:男/女为18/12;舒适组年龄1~8岁,平均年龄4.6岁(s=3.1);性别分布:男/女为19/11。对常规组与舒适组患儿基线资料对比,结果处于对比研究标准内(P>0.05)。

纳入病例:实施临床检查确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研究本课题;患儿家长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病例:其他系统及组织严重病变患者;精神障碍患儿;其他类型哮喘患儿;中途退出研究患儿。

1.2方法

常规组运用常规病房清洁、疾病知识宣教、病情监护、治疗辅助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

舒适组运用舒适护理:①舒适环境护理:为患儿调整合适的室温、湿度,定期通风、消毒,禁止摆放鲜花等过敏原,并建立儿童病房,病房内使用儿童图画装饰。②舒适心理护理:多与患儿玩耍,采取温和语气与患儿进行沟通交流,提升患儿信任;在患儿出现哭闹行为时,积极安抚鼓励患儿,并通过为患儿讲故事、播放动画片、发小零食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改善患儿情绪。③舒适用药护理:在患儿雾化吸入用药时,为患儿选择合适面罩,调节合适松紧度,并加强对患儿的安抚和鼓励,在患儿完成治疗后给予一定的奖励。④舒适生活护理:定期辅助患儿调整舒适体位,哮喘发作时指导患儿采取坐位,并在患儿背后垫软垫;定期辅助家长对患儿进行皮肤清洁、定期更换衣服、及时清洗床单被褥,保持患儿皮肤干燥,预防感染;患儿进食过程中食物温度适宜,保持合适体位,预防患儿呛咳;患儿病情缓解后指导患儿进行适当训练,并指导家长避免患儿到人流量过多地方活动,避免接触过敏原。

1.3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护理方法下患儿康复进程(咳嗽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家长满意度状况。满意度用医院自制量表评价,总分100分,包括环境、护理技巧等。

1.4数据统计

用SPSS20.0软件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舒适组咳嗽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家长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见下表1。

表1护理效果及家长满意度分析(x±s,n=30)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以为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特殊哮喘疾病,该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出现反复发作状况,治疗不及时将进展为典型性哮喘,进一步增加治疗难度,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及预后[2]。此外,患儿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哭闹状况,也会影响患儿治疗效果。舒适护理是以改善患者治疗舒适度为目的,针对生理和心理状况实施的全面性、系统性护理。本研究针对小儿自身特点及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治疗特点,对舒适组患儿实施了舒适护理,通过舒适环境护理可为患儿提供舒适的治疗环境,促进患儿及早熟悉病房环境;通过舒适心理护理可减少患儿哭闹行为,便于患儿配合治疗;经舒适用药护理可提升患儿治疗过程舒适度,进一步保证患儿配合治疗,保证治疗效果;经舒适生活护理可预防患儿治疗期间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并提升患儿治疗过程生理舒适度。本研究中舒适组患儿咳嗽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低于常规组,且家长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说明舒适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治疗过程舒适度,便于患儿配合治疗,保证疗效,并可获得家长认可,可行性高。

综上所述,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应用舒适护理的可改善患儿康复进程,提升家长满意度,值得运用。

参考文献:

[1]朱芙蓉.舒适护理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5,36(10):2163-2164.

[2]刘赛珠,叶传剧,林丽端,等.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舒适护理对改善预后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35):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