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江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献言——以江门之根基构筑大城之崛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我为江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献言——以江门之根基构筑大城之崛起

甄宝兰

江门市城市地理信息中心广东江门529000

摘要:新时代,新作为。以主人翁的角色定位积极主动融入湾区建设,是为城市发展谱写华丽篇章的新使命。江门入选国家战略层面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版图,是机遇,更是挑战。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湾区建设,明确城市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推进与周边地区在功能上互补,实现错位发展、互利共赢。本文结合江门的区位优势与独有的历史底蕴,结合此历史契机,深挖优势资源,深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思路框架。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

2017年3月,全国两会上,讨论多年的“粤港澳大湾区”被正式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在中国地图上,“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以及香港、澳门两大对外窗口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框架下将深度融合,将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一个新时代的宏伟蓝图正雏形显现。此红利政策,犹如一盏冲天喷发绽放的烟花一样炫目明亮,它照亮了我们的家乡---大江门的前进之路,也为江门发展开启了一扇大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些战略部署为“粤港澳大湾区”指明了方向。解读会议精神,我们能体会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必须有革命创新的精神,必须站在更宽广的视野,更广阔的区域,以更高的格局去思考深化发展之路。

一、湾区背景:

湾区建设的愿景是:湾区内各城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以及世界湾区经济的新高地。(图:江门的“粤港澳大湾区”区位图)

一个湾区,十一座城。从粤港澳大湾区的版图上看,江门相对与湾区区位而言犹如其大树的根部,稳稳的矗立在湾区西翼。当退出来,从更大的中国版图上看。江门又是承东启西,承担起沟通粤西和珠三角的“中坚力量”,是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

回顾江门发展历程,江门城市发展的滚动之驱始终被两辆马车牵引着往前跑。其一为构筑江门“黄金三角区域”的物质基础----枢纽路网;其二为沉淀已久的沉甸甸城市名片----中国第一侨乡:

(1)江门“黄金三角区域”沿广湛高速对接佛山,沿中开高速对接深圳。通过两枢纽通道的纽带作用,让这个成为江门市近十几年来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最快的区域。可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是城市建设的血管,能为城市发展提供输血和造血功能。

(2)五邑地区想外移民历史悠久,自唐、宋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海外华侨、华人215万人,占侨乡人口的57%;而港澳同胞149万,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共计有近400万人,占侨乡人口96%,约占全国海外同胞的十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港澳海外侨胞捐资赠物累计50亿港元,兴办侨资企业3000多家,投资总额109.5亿美元。可见,五邑侨胞是助力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此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紧抓此大机遇,用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湾区建设?

二、湾区建设构想

社会犹如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湾区城市区域内有能量团、有环境、有条件、有基础。湾区建设的过程,也是创造条件促进能量流动循环的过程。我们且看如下“生态系统模型图”:

(图:生态系统模型图)

我们不妨把融入湾区建设看作两大部分:

(1)承接湾区内核心城市的疏解功能,以先进制造业定位融入湾区建设,确立珠西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定位。融入湾区建设的前提是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更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配合区位优势、轨道交通、政策红利,紧跟区域经济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增长极”。

目前,《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草案正式向社会公示。根据《总规》规划,江门将重点谋划推进“5+1”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即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深江产业园、台山工业新城拓展区、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拓展区等五大万亩园区和江门人才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湾区城市产业要素流动,提供更广阔、更现代化的产业平台。并且,江门是粤港澳大湾区西南部唯一具备这样的承载力和区位条件的城市。

产业平台是系统的容器和消化器,而综合交通便是系统循环的血管与神经系统之一。他们共同组合成区域建设的物质建设基础。

(2)以“中国侨都”作为江门的城市交流窗口,打开门户迎客来。侨都同胞同根同源,血脉想通、文化相同、语音相同,他们不单是江门融入湾区建设的活跃细胞,更是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要精神通道。

三、湾区建设理念

要打开“中国侨都”这张名片,文化统战是工作的关键。通过“文化认同”和“文化保护”等工作推动文化建设工作。传统文化,是维系华人华侨对祖国和故土感情的一根脉,是一棵大树的“根”。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特别是保护和开发华人华侨的人文资源,让海外华人华侨切身感受到国内文化发展和保护的力度,是实现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

想要完善好以上框架思路,我们还得从新的发展理念中寻求答案。

知己知彼,方能走得更远。认清区位的优势与劣势,以“先进制造业”作为切入点,积极引进“有拼头”的项目,逐步建立“创新生态体系”。在项目的带动下,人才会跟着“好”项目融入进来。同时,积极融入大湾区区域建设的探索群体,在同行者中吸取不断更新的模式、方法,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的造血内生动力。

君子和而不同。以“开放”、“共享”的姿态,充分利用湾区的“梯级”资源优势,以江门自身优化整合好的产业平台对接区域的产业分工合作,逐步融入湾区经济涉及的多个行政区、城市基础设施衔接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进而逐步融合进湾区一体进程。从区域的层面贯通协调周边城市综合交通,打通沟通的渠道,为城市之间的生成要素自然流动,存进资源配置。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提高社会协同效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体系。融入湾区建设,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时代号召,也是全民参与的重大项目。建设人才高地,营造学术氛围浓厚的高标准院校,为社会经济输出高层次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源源动力。夯实本土根基,再用国际化的视角融入世界舞台,才能激活要素流动,为产业发展注入生机。

绿色建设是宜居之选。围绕“城市自然资源、城市绿地、低碳城市、绿色交通”等方面开展制度创新和立法尝试。江门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这既是江门融入大湾区建设的资本,也是挑战。紧紧抓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我们永不放弃的指导思想。

历史传承与发扬,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名族区别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而“中国侨都”“五邑侨乡”同样是五邑地区的身份证和辐射周边的名片,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牵动着赤子之心。因此,加强中国文化的研究、整理和保护是江门融入湾区建设的核心之本。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江门乃至整个珠三角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多光环加持下的江门在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和国外开放、国内改革两个大局中所扮演的更积极角色。

结论:随着城镇发展轨迹的延伸,区域协同发展成为新的号召。城市群的生产要素自然流动,促使城市的建设发展逐步趋向协同,城市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因此,江门市必将承接起历史的使命,主动作为,积极实践新理念,创立新高地。

参考文献

[1]刘庄宾睦新.《文化认同与海外统战的研究---以江门五邑侨乡为例》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三期

[2]钟嘉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广州深化战略定位的思考》《时代金融》2018年第06期

[3]刘俊卿郑妮娅.《粤港澳大湾区怎么建》《财经国家周刊》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