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优质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小儿肺炎优质护理体会

王光华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中心医院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摘要】目的:对小儿肺炎优质护理方法的实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儿科收治的160例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儿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满意度97.5%、并发症发生率7.5%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与小儿肺炎临床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与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肺炎;优质护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6-0168-02

小儿肺炎(infantilepneumonia)的多发于婴幼儿,主要集中于冬春季,患儿病死率较高。发病原因主要包括病原体感染、过敏反应等引发的肺部炎症,表现为呼吸不畅、喘憋、发热、咳嗽及肺部啰音等[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我院儿科收治的160例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儿86例(53.75%),女性患儿74例(46.25%),年龄0.6~9岁,平均年龄(4.3±1.2)岁,病程1~4d,平均病程(21.3±0.4)d。采取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与观察组(80例),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具有较好的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儿科常规护理,包括保持空气流通,避免院内感染,注意卧床休息,定时拍背,指导患儿多饮水,食用流质食物等;观察组患儿给予优质护理:①环境护理:为患儿提供干净、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告知患儿家长应适当减少探访,从而降低噪音对患儿休息造成影响及交叉感染的发生率。护理人员每日定时对病房进行消毒、清洁、通风,30min/次,及时引入新风对室内空气进行更换。②体位护理:确保患儿得到充足的卧床休息,对于存在喘憋症状的患儿应取半卧位,将患儿头部垫高,促使呼吸畅通。年龄较小的患儿,应指导家长正确将患儿竖直抱起,轻扣背部,帮助患儿呼吸。对患儿鼻腔分泌物进行及时观察与清理。③发热护理: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情况,通常为37.5~41.0℃,每3h左右测量体温,可利用冰袋等方法进行降温。还应注意避免降温幅度过大。加强口腔护理,1~2次/d,引导患儿多饮水,三餐后应及时刷牙,降低口腔内食物残渣的残留量。④咳嗽护理:定时为患儿翻身,扣背,指导其进行深呼吸,将口鼻内分泌物排泄掉,促使呼吸道畅通。>3岁的患儿应进行咳嗽训练,对于排痰不畅的患儿可给予吸痰,选择正确的导管,在吸痰的同时将导管退出,轻柔操作避免对患儿气管粘膜造成损伤。痰液浓稠情况下可采取氧气雾化吸入的方法,包括生理盐水(3ml),庆大霉素(2万U),地塞米松(1mg),2~3次/d,15min/次。⑤健康教育:向患儿家长详细讲解小儿肺炎相关知识及治疗目的、方法、效果等,提高其对患儿科学饮食的认知水平,患儿应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水果等食物,增加饮水量。病情稳定后应适当进行活动锻炼,促使其呼吸功能尽快改善。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并发症主要包括呼吸衰竭、脓气胸、心力衰竭等;采取我科自行编制的患儿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共设置10个问题,包括基础护理、环境护理、发热护理等各方面,每个问题1~10分,总分>85分为非常满意,65~85分为比较满意,<65分为不满意。总满意=(总例数-不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所有数均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χ?检验,P<0.05,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儿护理总满意度97.5%、并发症发生率7.5%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讨论

小儿肺炎的诱发因素较多,主要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类,前者诱发因素包括吸入羊水等,后者诱发因素包括细菌、病毒、气候等。随着病情发展恶化,可导致患儿发生肺力衰竭、心力衰竭等,从而使得患儿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2]。同时,由于该疾病的复发率、病死率较高,因此加强临床护理尤为重要。本次研究中,通过有针对性地根据小儿肺炎的临床症状特征实施科学有效的优质护理,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护理质量显著更优。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应用与小儿肺炎临床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与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小红.优质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32(5):187-188.

[2]康英.优质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