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的早期针刺取穴临床疗效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周围性面瘫的早期针刺取穴临床疗效比较

任小华

梓潼县中医院四川绵阳622150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面瘫早期耳周取穴为主与普通面部取穴为主单纯针刺两种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今后的针刺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收治的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在治疗中对照组患者实行普通单纯针刺治疗的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耳周取穴为主疗法,20天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在痊愈例数、临床疗效等指标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结果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实行早期实行周取穴为主疗法,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早期取穴;针刺疗法;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为“贝尔麻痹”,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的颈乳突孔内面神经出现了急性非化脓性的炎症,最终导致其面部神经麻痹。针对周围性面瘫的患者,采取针刺疗法是治疗效果最佳的方法,常规的针刺疗法为在患者面部的阳明经穴进行单纯的针刺法,但由于发生周围性面瘫主要由于气滞血瘀,单纯的针刺法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方法[1]。我院在早期采取耳周取穴为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康复科在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取得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患者。观察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为25~65岁,平均年龄(40±1.5)岁,病程为0.5~20个月,平均病程(10±1.2)月;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为28~70岁,平均年龄(45±1.2)岁,病程为1~25个月,平均病程(15±1.2)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临床治疗中采用常规的针刺疗法,具体的内容为:①选取患者的阳白穴、攒竹穴、四白穴、颊车穴、地仓穴、翳风穴、合谷穴、太冲穴以及牵正穴等部位;②医护人员准备好由北京建乐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模为1.5寸毫针的30号一次性针灸针,开始对患者进行正式针刺疗法;③患者的合谷穴和太冲穴取健侧部位,其余穴位取患侧部位,医生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进行透刺和直刺,每次留针20min,1次/2d。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采取辩证取穴之外,采用早期耳周取穴为主的方法,这里说明:面瘫早期即有外感症状如头痛耳周痛等时期,一般为一周左右。耳周取穴为:风池、翳风穴、下关、牵正穴、听宫穴、耳门、听会、太阳、瞳子髎。两组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如患者产生疼痛感受,应重新进针。一旦针刺在血管上造成患者出血,需立即起针,压迫住出血部位。

1.3疗效判定

根据我国中医研究学会制定的《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当中的标准,制定出本次研究当中的疗效判定标准,其中分为:①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患者面部功能恢复正常;②显效:临床症状消失,面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③有效: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面部功能恢复部分功能;④无效:临床症状以及面部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①+②+③/n×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治愈人数为23人,占总人数的51.1%,显效人数7人,占总人数的15.6%,有效人数13人,占总人数的28.9%,无效人数2人,占总人数的4.4%;而在对照组中,治愈人数为12人,占总人数的26.7%,显效人数13人,占总人数的28.9%,有效人数14人,占总人数的31.1%,无效人数6人,占总人数的13.3%,各疗效判定标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详细数据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口歪眼斜”,是由于患者感染风寒或者病毒之后,面部的经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所导致的,在治疗中主要有西药治疗、手术治疗以及针刺治疗等多种方法,但由于西药或手术治疗周围性面瘫由于存在治疗效果慢、对患者的伤害明显等缺陷,对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会造成一定的威胁,而针刺疗法起效快、副作用小,应当采取针刺的疗法[2]。

常规的针刺疗法为在患者面部的阳明经穴进行单纯的针刺法,但由于发生周围性面瘫主要由于气滞血瘀,单纯的针刺法早期面部取穴太多容易加重水肿炎症而延长病程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采用新的方法[3]。早期耳周取穴疗法疗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种方法在治疗中早期减少了面部穴位的选取,对患者减轻了面部的刺激促进患者尽早进入恢复期,从而缩短疗程。

为了更加直观观察两种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通过对照实验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判定标准,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治愈人数为23人,占总人数的51.1%,显效人数7人,占总人数的15.6%,有效人数13人,占总人数的28.9%,无效人数2人,占总人数的4.4%;而在对照组中,治愈人数为12人,占总人数的26.7%,显效人数13人,占总人数的28.9%,有效人数14人,占总人数的31.1%,无效人数6人,占总人数的13.3%,各疗效判定标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针对周围性面瘫的患者早期实行耳周取穴为主疗法,临床疗效更加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冲.周围性面瘫针刺时机临床循证分析[J].中国针灸,2011,01(3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