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性眼炎临床诊断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交感性眼炎临床诊断及治疗

段宝萍

段宝萍(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眼科161005)

【摘要】目的:探讨交感性眼炎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收的交感性眼炎患者19例,进行组织病理学实验室等检查,并采用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等抗炎及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然后观察其病变部位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19例患者发生眼后段炎症者11例,眼前段炎症者4例,眼前后段同时出现炎症者4例。且其治疗后视力的恢复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交感性眼炎患者进行病理学实验室检查,并辅助荧光素眼底血管和B超检查可确诊其病变部位,同时采用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剂对其进行治疗,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将感性眼炎;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2-0104-01

一眼穿通性外伤或内眼手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肉芽肿性葡萄膜炎症后,健眼也发生同样炎症的葡萄膜炎,称为交感性眼炎。一般将外伤眼称为刺激眼,非外伤眼称为交感眼。其发病原因大多为外伤所致的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机能下降所致,且有文献记载占1.2%的交感性眼炎的发病是由于眼球穿孔伤所致[1]。且其具有较长的潜伏期,短则5-7天,长则50年,一般在2周至1年内发病[2]。因此加强其病情的确诊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本文就我院19例交感性眼炎患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探讨,资料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接收的交感性眼炎患者19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15-52岁,平均年龄33.5岁。经医生询问其致病原因为:因爆炸致伤者5例,石块致伤者3例,钢丝、铁钉致伤者2例,交通事故致伤者8例,睫状体术后引发者1例。

1.2诊断方法所有患者交感性眼炎的确诊,需根据组织病理学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辅助荧光素眼底血管检查及B超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取患者刺激眼与交感眼的葡萄膜炎细菌菌样,进行菌种培养,然后观察其上皮样细胞和巨细胞等的变化与增生情况;同时对患者坏眼进行眼底造影检查,观察其视网膜色素上皮水平;及B超检查,观察其脉络膜增厚情况。以此来确诊交感眼的病变部位。

1.3治疗方法给所有患者采用具有抑制炎性因子、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一开始采用大剂量进行治疗,至少治疗6个月;同时采用强的松,每天清晨顿服一次,每次100-200mg,根据患者炎症的好转情况一周后可进行减量,可以隔日20-30mg的用量持续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可停用。在患者进行抗炎治疗的同时,医师有必要对患者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并给予消炎痛进行口服,同时采用阿托品进行散瞳,为了避免患者消化道溃疡可给予患者服用制酸剂进行预防。若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不能对病情严重的患者起到疗效的情况下,可加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给予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每天口服2-3mg/kg,分两次服用[3],用药4-6周后可根据病情状况减量,并应注意的是在加用环磷酰胺的同时应将糖皮质激素的药量适当减少。在患者用药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加强对其血压、血糖、肝肾功能、尿常规及水、血电解质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1.4统计学处理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计量计数资料,用P<0.05表示两者差异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交感眼炎的病变部位19例患者经检查后确诊,发生眼后段炎症者11例,眼前段炎症者4例,眼前后段同时出现炎症者4例。

2.2交感眼炎治疗前后视力对比19例患者治疗前,视力光感在0.1以下的有12例(63.2%),0.2-0.5的有4例(21.1%),0.6-0.9的有3例(15.7%),1.0-1.5的有0例(0);治疗后,视力光感在0.1以下的有4例(21.1%),0.2-0.5的有2例(10.5%),0.6-0.9的有3例(15.8%),1.0-1.5的有10例(52.6%)。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前患者视力在0.1以下者明显高于治疗后,治疗前视力在1.0以上者明显低于治疗后,因此治疗后视力的恢复率明显高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青光眼、眼底黄斑水肿或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

3讨论交感性眼炎是葡萄膜炎症的发病过程,一般导致眼球病变的部位有眼球前段和后段,在眼球前段会导致患者出现畏光、流泪、视力模糊或睫状充血等症状;在眼球后段会导致患者出现视力下降、有闪光感或视物变形等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患者失明,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原因大多为外界致伤所致,如交通事故致眼伤、石块致眼伤、爆炸致眼伤等。而有关学者研究证明,交感性眼炎是一种与脉络膜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葡萄膜黑色素细胞中的某一蛋白或细胞成分发生的迟发型超敏反应[4]。对其病情的确诊临床采用组织病理学实验室检查,并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检查及B超检查等进程辅助检查和确诊。并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确诊为眼球后段炎症者较多。临床一般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并在重症者治疗效果不佳时,加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同时采用阿托品对患者进行散瞳,治疗效果较好。且本文选取的19例患者经治疗后其视力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总而言之,对交感性眼炎患者进行病理学实验室检查,并辅助荧光素眼底血管和B超检查可确诊其病变部位,同时采用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剂对其进行治疗,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王海燕,李彬,孙宪丽,郑邦和,孙旭光,李辽青,朱建波.交感性眼炎临床相关因素的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4,36(04):232-234.[2]梁春正.交感性眼炎30例临床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5,27(09):690-692.[3]何继才.未治疗的眼球穿孔伤导致交感性眼炎三例临床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10,32(08):627-628.[4]王梅芳;郁文国.结膜下巩膜破裂致交感性眼炎一例[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8,30(07):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