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失血性休克综合实验课改革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3

家兔失血性休克综合实验课改革的探讨

贾红梅1王锋2(通讯作者)白萨日娜1

贾红梅1王锋2(通讯作者)白萨日娜1

(1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机能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

(2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110)

【摘要】本文就机能综合实验家兔失血性休克引入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机能学失血性休克PBL教学

【中图分类号】R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077-02

Discussionsonforexperimentalteachingofhemorrhagicshockonrabbits

Jiahongmei,Wangfeng,Baisarina,

(IneerMongoliaMedicalCollege;Hohhot010059China)

【Abstract】PBLteachingmethodisintroducedtobefunctionalexperimenthemorrhagicshock.TheresultshowthatPBLteachingstirupstudents’lerninginterestandtraintheinnovativetalents.

【Keywords】functionalexperimenthemorrhagicshockPBL-teaching

家兔失血性休克实验模型复制及抢救是机能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融合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它包括生理学的正常血压调节和病理生理学的休克机制及应用药理学的知识对休克进行及时抢救。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复制及休克的治疗是机能学科的重点和难点。要使学生深刻领会和理解,仅靠理论课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加强学生在实验课上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看到具体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参与结果的讨论,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能力。[1]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常见危重症,基本病理过程为组织灌流减少导致的严重微循环障碍.失血性休克过程中血液流变性改变是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表现为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和白细胞的变形能力下降,损害细胞通过微循环的能力增强,进而造成血容量急剧减少,使得组织器官血液灌流不足,从而产生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2]。本实验是通过家兔股动脉放血的方法,复制失血性休克动物病理模型。首先,在做好股动脉插管后,打开动脉夹,然后根据放血量的多少,以及放血的快慢速度,同时还要观察家兔动脉血压、呼吸和中心静脉压以及肠道微循环的改变。具体制作的过程是:第一步,少量的放血。放开股动脉插管前面的动脉夹,用肝素化的带刻度的烧杯收集流出的血液,一定要慢,观察烧杯刻度使放血量达到全血量1/10。全血量按体重的8%或70ml/kg计算后得出。第一次放血结束后,夹闭股动脉,观察记录指标。首先是一般指标:包括呼吸,皮肤黏膜的颜色尿量的情况等。其次,记录好血压描记。最后是肠系膜微循环指标观察。第二步,大量的放血:少量放血10分钟后使血压稳定在低水平后,再放开股动脉上动脉夹,放血量约为1/5~1/4,放血时间为3~5min,切记不能过快,使平均动脉压稳定在30~40mmHg(4.0~5.33kPa)。如果停止放血,血压回升,可以再放血,如果血压太低,则立即将放出血加压回输若干。这样就复制好家兔失血性休克状态。观察记录同上一步。第三步,比较两次放血后,实验动物的动脉血压、微循环血流量的变化,以及其它的常规指标,观察时间30~40min。[3]家兔动脉血压的正常参考值约为110mmHg(95~130mmHg)[4],在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时,当第一次放血时,动脉血压约为:收缩压为70~80mmHg,中心静脉压没有明显变化,此时为轻度失血。此时家兔血容量不足,适量补液就可以自行恢复;当继续放血,血压降至30~40mmHg且不再回升,中心静脉压下降小于0.49kPa时,提示休克状态存在,血容量已经严重不足,应该及时实施抢救,应该快速回输血、补液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等,不同的抢救措施要尽快实施,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事先设计好实验的抢救方案。应用不同的血管活性药物对不同小组学生的家兔失血性休克进行抢救,通过疗效比较有助于对休克发生机制及药理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中采用了PBL教学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末期,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决定,创建一所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的新型学校,在该校任教的美国医学教育的改革先驱者Barrows教授大胆革新,将临床问题直接引入基础课中,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形成一种有导师指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教学模式,即PBL(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这一重大教学模式改革,立即引起医学教育界的广泛兴趣,而且很快在北美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5]。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学生为中心[6]。简单地说,PBL就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在PBL学习方法中,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索求者,同时在实践PBL的过程中养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技能,对其终身教育也具有非常深远影响。PBL教学法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在我国则处于试验性的摸索阶段。

首先,教师要提出问题搜集资料。机能学实验是医学的基础课,是为学习临床医学实践服务的,但是,机能学理论较为枯燥乏味,有些系统和章节的内容较为抽象、难懂,而且跨越学科很多,包括三理。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验课中授课,尽管通过动物实验,可以直接观察到一些实验效应,但仍不足以成为有效的教学方式,而近些年提倡的PBL教学可以充分来弥补这些不足。PBL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问题开始去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7]。此次实验在上一次实验结束后,给学生除了预习作业之外,还要留有一些问题。譬如,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什么叫休克?分哪几种类型?本次要做的实验属于哪种类型?假如让同学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你会怎样复制?休克时病人会出现哪些症状?主要原因是什么?抢救需要哪些药物?药物有哪些替代类型?抢救的原则有哪些?我们实验课本所用的几种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什么?除了实验指导上抢救休克的药物之外,还可以应用哪些药物进行治疗?机制是什么?你设计的抢救方案是什么?问题设计好坏是PBL教学关键的第一步。只有题目对于学生难易适中,才能让他们带着兴趣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再次,PBL的问题要有系统性以及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机能实验作为联系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知识的纽带,所以教师在进行PBL教学时,既要对他们过去的知识进行复习、回忆、整理,又要引入临床上的知识,让学生学会纵向、横向、顺向、逆向比较,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养成了自学、终身阅读、分析的能力,又提高了比较、判断、概括能力。教师把设计好的问题教给学生,然后委托班长课后组织本班同学查阅资料,包括课本以及网络资料,临床案例等等。得出各种可能的实验现象和结果。

其次,注重课堂教学及操作实验。黑板上要画出对应表格,让每组同学对比自己小组得出的结果,分析比较不同的可能原因。启发学生进行各种类型休克研讨,研究发病机制,药理机制。课堂上,实验教师简单地说明动物的处理方法、操作步骤、试剂的用途和注意事项,并且提出要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的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勤于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课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复习课本,通过网络查资料,请教老师或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问题就成为同学互相学习的动力和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的材料,这就使得学生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为以后进入临床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避免学生单纯为完成实验报告而做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自动自发地做实验,根据查阅的资料,密切关注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认真比较记录的数据和理论的数据是否一致。课堂上,要尽量减少教师理论讲解时间,增加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质疑、分析、比较、归纳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结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方法。例如,当学生观察到某一种现象时,可以启发学生: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用哪些学科的哪部分知识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如果这一现象出现在人体,结果会导致哪些疾病?其它器官或系统会不会出现病变?

最后,要进行小组综合讨论。得出实验结果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指定小组中专人作中心发言,之后由教师进行小结。如果实验失败或者出现意外的实验结果,还要分析失败的原因以及从意外的结果中得到的启示。课后学生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小结中,学生还可以向实验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批报告时给予同学解答。这样的教学实验过程,充分体现了生理学是病理生理学的基础,发病机制的理论还可指导疾病的治疗,治疗的方法和药物的疗效又可以验证机能学科的理论知识,这种综合实验不仅使学生能学到更多实践的内容,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动手操作的能力。

另外,实验全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就本次实验的成功之处,要继续发扬,不足的要在下次实验改进。本实验在之前做的没有进行显微镜下观察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失血性休克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要说明休克中动脉血压微循环的变化,血压的改变,根本原因是由于循环系统功能的紊乱,也就是说,循环系统功能的紊乱是因,血压的改变以及休克是果,而不是血压改变引起休克的发生。可以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微循环的变化对血压的影响。

以上是笔者对失血性休克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通过教学科研实践,有力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其它机能综合实验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综合实验课改革的探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4)

[2]张晓良,刘必成.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1):62—64.

[3]孙艺平,邹原,医学机能实验学[M]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2.149.

[4]侯一峰.PBL与能力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7,6(2):111-112.

[5]杨耀防,国旺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过程相关问题的探讨[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5,16(1):4.

[6]吴应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5,16(3):1.

[7]燕子,武烨,闫莉,等PBL在医学生理学实验设计教学中的尝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4):41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