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

张子荣

张子荣山东省平度市南村中学266736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由此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所以,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就必须把创新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自己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思路、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等的教育活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知识和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前提下塑造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任。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已日益突出,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高尚道德情操的创新人才是国家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创新的方法

1.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今天,在科技和生产飞速发展、经济高速发达的社会环境中,教师不仅仅是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的观念,努力吸取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素质,树立创新意识和创造思想,大胆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育还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懂得自然科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不断调整知识结构,能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相融,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综合素质的教育者。

2.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营造民主、宽松、有利于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互动探究,适时加以启发和点拨。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善于质疑。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当众表扬,激励全体学生敢于独立思考,然后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

(2)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着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创新动机来源于人们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人们内部需要而引发的动机。外在动机是来自外部的肯定或奖励而产生的动机,它能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因此,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潜能,每一个学生都能创造,每一个学生都会成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消除自卑心理,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践证明,教师的正确评价和鼓励,是保护和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源源不断的动力。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的动作。学生问题的提出,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需要加以引导。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解答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惑。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就是针对问题,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多种思想和多种方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人的创造力的主要源泉。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5)培养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只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只重视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国家,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等,但是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谈得很少,这样就使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价值在逐渐丧失。因此,要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除了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自我思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总之,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出来,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