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

张秀兰

张秀兰

(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037000)

【摘要】为了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我院内科针对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者实施了一整套康复护理方法,训练内容分为三个阶段:预防性康复训练、生理性康复训练、机能康复训练,以常规护理作对照组(n=13),早期康复护理为实验组(n=19),入院21天后进行患肢运动功能评价,结果试验组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脑梗塞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脑梗塞偏瘫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392-02

偏瘫是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损害最普遍、最突出的表现。但许多脑梗塞患者残疾并非偏瘫所致,而是急性期至恢复期缺乏必要的康复护理,致使产生姿势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1],降低治疗效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使患者的运动机能得到最大可能地恢复,减轻残疾,我科自2012年以来,对19例脑梗塞偏瘫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科住院治疗、首次发病伴有偏瘫的急性脑梗塞患者32例。全部病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证实,筛除昏迷及语言理解障碍者,肌力均为O—Ⅱ级。按入院顺序先后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48—78岁,平均60岁;左侧肢体偏瘫8例,右侧肢体偏瘫11例。对照组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47-77岁,平均59岁;左侧肢体偏瘫5例,右侧肢体偏瘫8例。治疗前2组患肢功能无差异(P>0.05)所有病例治疗方法相近,药物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评价标准及统计学处理:

两组病例在入院后21天进行患肢运动功能评价,肌力采用临床常用的0-5级分级法。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统计学意义用P值表示。

2方法

对照组采用脑梗塞患者常规治疗与护理。

试验组除常规治疗护理外,同时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内容如下:

2.1肢体功能训练

护士根据病情分3阶段进行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30-45分钟。

2.1.1预防性康复训练

此阶段患者处于急性期,康复的目的是预防运动肌异常痉挛、关节僵直。

姿势疗法:急性期保持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置,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将整个上肢放在一个衬垫上,保持肩内收,肘微弯曲,腕轻度伸展,手指半屈,手握纱布卷,患侧下肢及膝关节略曲,在膝下置一小枕,腿外侧放沙袋,以防其外展、外旋,足底用硬枕固定,保持在垂直位,防止足下垂和外翻;患者取侧卧位时,应在胸腹前、背后、两膝之间放置软枕,两臂屈肘,一手放于胸前,一手放于枕旁,下腿稍伸直,上腿屈曲,患侧下肢屈侧、伸侧放沙袋,以防膝关节过伸。床尾放护架,避免下肢受压发生肌肉痉挛或畸形。

2.1.2生理性康复训练

通过卧床期的的主动与被动运动,争取使患者能独立完成床上移动动作。

2.1.2.1肢体自我运动训练

指导患者主动伸屈健肢,健侧上肢帮助患侧上肢活动;鼓励患者尽可能想象肢体运动,然后进行患肢的助力或主动活动;加强掌指关节活动与拇指的对指练习。

2.1.3机能康复训练

此阶段以机能训练为主促进功能恢复。

2.1.3.1坐位保持训练

搬起床头支架成30°角,护士扶患者坐起,观察其有无面色苍白、冷汗、眩晕等不适,根据全身状况,保持坐位5分钟左右。以后每天增加床头角度5°-10°,到80°为止。坐起时间从5分钟增加到30分钟,坐起时,应保持下肢稍屈,用中单包裹膝枕垫在膝下,将中单两端的带子固定在床缘上,以免病人下滑,保证其坐姿正确。经靠背坐起有一定耐力后改为不用靠背独立坐起。

2.1.3.2上肢训练

患者能坐起时,应鼓励用健肢自己进食、自己刷牙、穿衣等,指导患者加强患侧上肢的活动。具体方法:两手相握进行夹肘运动;用手掌撑在床架上,将重力压向患肢,以增强肌肉张力;患侧上肢肌力达IV级时,即应鼓励用患肢持匙进餐等。

2.1.3.3步行训练

患侧下肢肌力达IV级时,即开始练习扶拐行走。进行行走训练时,护士应站在患者患侧,借助护理人员的内侧腿托带病人患侧下肢向前行走。跨步时膝关节要伸直,身体挺直。锻炼时间一般每日3次,安排在晨起、补液后、睡觉前,活动量逐日增加。下肢力量恢复时可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室外步行,再练习不用手杖行走。

以上三阶段康复护理训练方法,虽有所侧重,但并不孤立,可互相重复,穿插交替进行。在康复护理中,护士应随时进行评估,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康复计划,保证康复训练的有效进行。

3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改善(出现肌力≥Ⅲ级的患者),但与试验组肌力恢复指标相比,改善幅度小,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上、下肢肌力恢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如持匙进餐和扶拐行走等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32例患者均无病情加重,对照组有2例发生姿势性痉挛。(见表1、表2、表3)

表1入院时患肢肌力

4讨论

脑梗塞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脑梗塞约占全部脑率中的80%。脑梗塞是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治疗原则:积极抢救缺血半影区,争取在治疗窗内提高缺血半影区的血氧供应,改善脑循环,降低脑代谢,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控制高血糖、高血脂,促进脑功能的恢复。由于脑梗死发展不一,变化各异,治疗中既要遵循治疗原则,也要强调个体化,应根据病情变化,合理用药。

根据临床统计,70%~80%的脑血管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负担,50%左右的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症[2],这些负性心理均可不同程度影响康复训练的有效进行。护士在患者住院后,应全面收集资料,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有效的干预措施。在康复训练中,重视心理护理,使患者从被动接受治疗到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参与,康复质量明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3]。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家属应多陪伴患者,理解并体贴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在饮食上应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限制每天盐的摄入量,忌浓茶、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证适量的蛋白质,多食蔬菜和水果、及时补充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心理护理和饮食护理的同时须加强康复护理。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作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4]。国外学者认为,肢体停止运动1周即可引起肌萎缩[5],因而早期康复护理是有理论依据的,早期科学的、全面的(生理、心理)对偏瘫患者实施的专科护理,患者无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关节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在康复护理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坚持足量长期的运动功能训练,对增强患肢功能,预防废用综合征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我们对脑梗塞患者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结果实验组上下肌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早期康复护理与内科常规治疗相结合比单纯常规治疗效果更明显,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肢功能,增强自理能力有积极作用,在临床有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菊峰,孙静,张继敏等。脑卒中患者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84-685.

[2]乔桂珍,脑血管患肢的康复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7,13(6):300.

[3]庞思思、陈喜志、罗华,早期康复教育介入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6):546-547.

[4]刘瑛,叶慧华。偏瘫患者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程序及临床应用的研究,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0-11.

[5]邓艳红,梁柯。家属配合感觉输入法在脑梗死急性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