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乳糖血症基因报告并疾病复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半乳糖血症基因报告并疾病复习

杨妮

(柳州市人民医院广西柳州545000)

【摘要】目的:探讨“半乳糖血症”患儿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确诊为“半乳糖血症”患儿1例,对其血尿常规、肝脏ECT、肝脏B超、透露核磁共振结果进行分析,以及其家庭成员遗传代谢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肝脏ECT提示肝脏摄取功能减低,肝脏B超提示肝脏增大,头颅磁共振检查可见异常信号。遗传代谢基因检测发现患儿GALT基因出现复合杂合核苷酸变异,且其父母均为杂合子,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确诊为“半乳糖血症”。结论:经遗传代谢基因检测可确诊“半乳糖血症”的患儿,在日后临床治疗其日常喂养的过程中可以起到指导性作用。

【关键词】半乳糖血症;回顾性分析;基因检测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7-0172-02

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其主要致病因素是由于患者先天性缺乏半乳糖代谢途径中的某种关键酶,因而导致的一种遗传性代谢性疾病。该疾病患者经常发生半乳糖在机体内沉积,从而引发的一系列重要器官功能性损伤或障碍,多见于肝脏、脑组织、肾脏以及眼部等[1]。通常临床表现为肝脾肿大、病理性黄疸、肝功能障碍和低血糖血症等。在临床诊断中经常被误诊漏诊,很难与其他伴有低血糖血症的代谢性疾病区分,如先天性果糖不耐受症、糖原累积病、酪氨酸血症等[2]。若不及时治疗及采取正确的饮食方式,则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引起肝脏不可逆性功能障碍或肝衰竭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患儿男,30天,因“全身皮肤黄染20天”入院,其母亲孕1产1,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6kg,血清学检测结果提示胆红素升高,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予退黄治疗,黄疸未见明显消退,多次查肝功能提示总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患儿生后混合喂养,大小便正常。辅助检查均正常,甲、乙、丙型肝炎病毒检查均显示阴性。入院监测患儿血糖正常。

1.2方法

对患者进行肝脏ECT、肝脏B超、透露核磁共振结果进行分析,以及其家庭成员遗传代谢基因进行检测。治疗方案:入院后予护肝降酶、输血浆改善凝血功能、抗感染、营养心肌等治疗。

2.结果

肝脏ECT提示肝脏摄取功能减低。肝脏B超提示肝脏增大。头颅磁共振检查可见异常信号。入院诊断“婴儿肝炎综合征”,入院后予护肝降酶、输血浆改善凝血功能、抗感染、营养心肌等治疗,治疗3周后患儿黄疸未见明显消退,凝血功能异常未能就纠正,予完善遗传代谢基因检测发现患儿GALT基因发现复合杂合核苷酸变异,遗传基因检测结果主要表现为:位于蛋白质编码区的1034号核苷酸“C”点突变为“A”的杂合突变,该变异产生的结果为第345号位置的氨基酸由“Ala”变为“Asp”,为点突变;同时编码区的第195、196号核苷酸之间插入了碱基“C”,发生位移突变,该变异直接导致67号氨基酸“Arg”及之后的氨基酸发生变化,并在之后的第三位氨基酸出现终止密码子。以上两种突变均会导致蛋白质的翻译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相关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经过对其家庭成员(父亲以及母亲)的基因检测发现,其父亲为杂合点突变的携带者,母亲为杂合位移突变的携带者。该患者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确诊为“半乳糖血症”。

3.讨论

半乳糖血症,属于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根据患者机体中半乳糖代谢途径过程中所缺乏的关键酶的不同,主要分为3型,其中GALT最常见,GALK、GALE缺陷较少见,相关酶的缺乏导致导致半乳糖不能正常代谢,从而使半乳糖在体内异常堆积,异常代谢产物可在脑中积聚引起运动和智力障碍,在肾、肠组织积聚可导致氨基酸吸收障碍呈蛋白尿、氨基酸尿,在晶状体积聚可导致白内障[3]。由于半乳糖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异性很差,所以在其诊断过程中很难靠临床表现就得以确诊。目前,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查为酶学检测,血和尿中半乳糖检测,以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和基因诊断。虽然基因诊断敏感性、特异性较好,但是由于其耗时相对较长,对于标本要求严格,实际成本高,目前无法成为主要的诊断方式。对于半乳糖血症患者临床上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以预防为主,主要让患者避免食用含有乳糖、半乳糖的食物。患者一旦经确诊,则应即可开始避免食用此类食物[4-5]。

综上所述,半乳糖血症是属于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症状出现较早,但由于其症状的非特异性较高,因此容易误诊、漏诊,早期明确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重要脏器的损伤得以终止,进而减少半乳糖血症患者的伤残程度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BocaM,WhoneA.Lettertotheeditoron"Evidencefordopaminergicdenervationinclassicalgalactosemia"[J].MovDisord.2017,32(12),1797.

[2]VanoevelenJM,vanErvenB,BierauJ,etal.Impairedfertilityandmotorfunctioninazebrafishmodelforclassicgalactosemia[J].JInheritMetabDis.2018,41(1),117-27.

[3]OliveiraTG,Soares-FernandesJP.BrainMRIinapatientwithclassicalgalactosemia:acuteeventofunilateralhemisphericcerebraledema[J].ChildsNervSyst.2017,33(11),1879-80.

[4]vanErvenB,BerryGT,CassimanD,etal.Fertilityinadultwomenwithclassicgalactosemiaandprimaryovarianinsufficiency[J].FertilSteril.2017,108(1),168-74.

[5]WellingL,WaisbrenSE,AntshelKM,etal.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ofIntelligenceQuotientinEarly-TreatedInpidualswithClassicalGalactosemia[J].JIMDRep.2017,37,1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