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及水土资源保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及水土资源保护

薛军

薛军

青海省化隆县水利局青海化隆81090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同时论述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提高措施,进而提出了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改善水土流失。

关键词:水土流失;基本特点;监测技术;保护与利用

前言

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资源,水土流失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治理难、危害重,严重的水土流失已对我国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和水土资源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我国水土流失的基本特点

1.1分布广、面积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土地面积中沙漠、戈壁、冰川、石山和高寒沙漠等占35%。由于特殊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几乎涉及所有省、市和自治区。

1.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相互交错。根据水土流失的特点,全国粗略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平原区等七个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区。

1.3土壤流失严重。每年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2004年全国土壤侵蚀量为16.22亿吨,相当于从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失掉1厘米厚的表层土壤。

1.4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水土流失量主要来自坡耕地水力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并由此导致水土资源破坏,降低土地生产力。

1.5开发建设加剧水土流失。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矿开发破坏了原始地貌和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弃渣,严重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能力,增加了水土流失的潜在威胁。

2、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自动化地面监测技术问题

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中,地面自动化监测技术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其监测结果数据也是相关部门最关注的。地面自动化监测技术有很多,主要包括泥沙、径流等的取样技术,泥沙含量的分析处理技术,泥石流及滑坡等监测技术,相关工程项目的跟踪量测技术等。由于经济原因或技术水平落后,这些技术还存在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空间,如果不能够对这些技术进行改进,则其将不能够适应水土监测的新要求。此外,在地面监测技术中,比较落后的技术还包括沟道侵蚀监测技术、风蚀监测技术等,这些技术水平应该得到及时的提高。

2.2监测信息管理技术

随着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及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在此过程中,地方的微观监测技术系统要能够与全国宏观的监测系统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互动。在微观数据传输值宏观网络系统之后,监测到的水土保持数据将会在更大的范围内被管理和分享使用。全国数百个监测机构将联合起来,共同提供我国水土保持的总体概况,将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和处理水土保持问题。为了提高该项工作的开展水平,需要积极发展和完善监测信息管理技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监测信息管理技术将决定我国水土保持网络监测的综合水平和高度。因此,当前水土保持监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积极发展监测信息管理技术。

2.3调查技术

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系统中,除了地面监测和遥感技术之外,还需要积极发展调查技术。调查技术主要包括抽样调查、询问调查、典型调查等。但是,目前在我国,调查技术还比较落后,各个方面还不够成熟,需要积极改进。近年来,国外比较流行的由世界水土保持方法和技术纵览(wocat)设计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技术调查表(qt),值得我国相关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者借鉴。而且也能够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加满足我国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现实状况。

3、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监测技术的措施

3.1完善水土保持监测责任制

为了切实提高我国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水平,必须要完善水土保持监测责任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国家水行政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确保该项基础工作能够得到较好的实施。各级水行政管理部门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要求,重视水土保持监测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领导,明确各个工作的责任制,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实际成效。

3.2加强水土保持宣传的力度

加大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宣传的力度,特别是要面向领导和建设单位宣传,提高他们对水土保持监测的自觉性。要重点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中关于水土保持监测的条款规定,使建设单位明白开展水土保持监测是法律规定的一项义务。从而使建设单位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由消极、被动、敷衍的态度变为积极、主动、负责的自觉行动。

3.3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数据质量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全面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的质量监督与管理。具体措施为: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质量体系,构建质量体系框架,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管理评价体系,量化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手段与方法以及评价工作的实施方式,明确评价结果的判定方法;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制定水土保持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制度,水土保持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实施细则,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质量管理办法等。

4、水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水土保持与水土利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为国民经济服务。保护为了利用,利用必须保护,两者相辅相成,总体效益更为完善,是科学发展观,人地合一保证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水土保持的内容与要求已为大家所熟知。中小型的水土利用复杂多样:一是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农业生产;二是植树种草培育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三是营造水窖、坑圹、涝地,就地调蓄雨水,提高当地抗旱防旱能力;四是引洪漫地,放淤改土,引水垦荒既增加耕地数量,也提高土壤质量;五是开发小型水电,直接缓解能源匮乏,间接维护林木发展;六是大中型灌区的浑水灌溉、中小水库的吸泥排沙,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增肥保墒。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坡改梯与淤地坝是水土保持工作中两项主要工作措施,目的是调整坡地与沟道的坡度,以就地入渗和就近入渗方式达到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淤地坝在一定程度上兼有小型拦泥库的作用,长期效果可能降低,梯田可以持续利用,两者时空搭配,相辅相成,共同对黄河中上游的减泥增产发挥重要作用。大部分水土利用的成就,是广大群众的自发性成果,不够理想。有时拿泥沙填死库容,难以发挥肥力作用;有时削坡填沟,劈山筑路,破坏表土;有时管理不当,良田沃土遭受沙埋沙压,变利为害令人遗憾。提高水土流失方面的水土利用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5、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水土保持和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水土流失的现状以及其所带来的危害,总结经验,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创建一个更加美丽和谐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郭索彦,李智广,赵辉,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制度体系建设现状与任务[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06)

[2]郭索彦,深入贯彻新水土保持法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工作[J],中国水利,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