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几点讨论

/ 3

中医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几点讨论

王者令1刘中景1熊曼琪2

王者令1刘中景1熊曼琪2

(1青岛市传染病医院山东青岛266033;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R37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342-03

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无疑卓有疗效,但对慢性病毒性肝炎,验之临床。常常陷入无证可辩、肝功能异常值指标难以控制和缺乏抗病毒治疗优势等困惑,所以,有必要就其临床治疗的几点问题展开讨论。

1.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机转

慢性病毒性肝炎大都因为急性期湿热未净,迁延不愈所致。湿热邪毒,困遏肝脾,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早期多表现湿热气滞之证,临床出现口苦口粘,恶心呕吐,纳少厌油,脘腹痞闷,或有嗳气肠鸣,大便溏垢或秘结,胁肋作胀或胀痛,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等,部分病人由于湿热郁蒸的关系可有黄疸。湿热郁滞,肝郁不达;湿邪伤脾,脾虚生湿,进一步还可出现肝郁脾虚湿困证,其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面色油腻晦暗,舌苔薄腻,脉弦虚或弦细。病程经久,或未经适当休息和积极治疗,湿热两伤肝脾,脾虚则气血生化无原,肝虚则血失所养,则可形成肝脾两虚证,表现为神疲乏力,面色少华,纳谷不香,肝区不适或劳累后隐痛加重,头晕目眩,两目干涩,大便易溏,舌淡苔薄,脉弦细等。而脾虚湿困,脾阳虚弱,进一步可损及肾阳,出现如神疲嗜睡,四肢困乏,少食腹胀,肢冷畏寒,大便稀溏,舌质淡胖,苔滑,脉细弱等,是为脾肾两虚证候,也为临床所常见。病情较重者,也可出现腹水征。而肝郁日久的演变,一为肝郁血滞,是肝络瘀阻,其证属实,特征是胁痛持续或有腹胀、面色黧黑,肝掌或蜘蛛痣,或肌肤残黄不退,舌色暗红或有瘀斑;一为肝郁日久化热,或湿热化燥灼伤阴液,而肝肾同源,是为肝肾阴亏证,临床可见头晕耳鸣,目涩口干,胁肋隐痛,夜寐多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所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演化,可简单地归纳为湿热邪毒蕴结肝脾,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肝郁脾虚,进一步导致气滞、血瘀,而病久肝肾阴亏,脾肾阳虚,也为慢性肝病的主要机转和临床表现。

2.清热除湿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关键

从辨证角度和临床实践来看,湿热毒邪是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致病因素,而湿热蕴结的基本病理,可贯穿于本病之始终。如舌苔黄腻,口苦尿黄,腹胀纳差,大便溏而不爽等都是反复出现的湿热症候,还有身热不扬,面目发黄,以及浮肿、腹水等也不少见,即使是肝肾阴亏阶段,也应适当配合清热解毒药物,故清热除湿实为治疗本病的关键。尤其是慢性肝炎的活动期(急性期),不论有无黄疸,多属湿热邪毒内蕴,应以清热解毒药物为主,随证配伍理气化瘀,疗效较好。

具体治法上乃是以清化或透化湿热为重点,两者均要注意芳香化浊。茵陈、虎杖、公英、山栀等清化湿热药物的应用要贯彻始终。薏米、白术、茯苓、扁豆等,以其健脾渗湿而不伤正气,常有卓效。故若蛋白倒置,可用四君子汤加当归、白芍之外,每再配以薏米、白术、大枣等,常可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上常选用银花、连翘、板蓝根、山栀、白花舌草、公英、虎杖、黄芩等清热解毒;云苓、猪苓、薏仁、泽泻、白术等淡渗利湿;藿香、佩兰、白寇仁、石菖蒲、苍术、厚朴、半夏、陈皮等化湿醒脾。其中苦寒之品为清热燥湿的主要药物,对湿热病邪有较强的针对性,但过用损伤脾胃又须注意。对于肝肾阴亏者,尤其要注意过用燥湿伤阴,辛香药宜少用。

3.关于健脾

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病的同时,当先实脾以防止疾病的传变;脾为后天之本,补脾的目的在于使脾气充实,增强机体免疫力。所以在治疗本病的过程中,先后或同时采用补脾的整体疗法,可能是取得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慢性病毒性肝炎虽然在临床上可有若干不同的症状与体征,可以分成为若干不同的证型,但恰有一个主要的共同点,就是所有慢肝患者自始至终都有一系列脾虚的症状存在,如四肢无力,容易疲倦,腹胀,面色灰黄,大便不正常等。故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形成不仅与患者急性期的受邪轻重、护理是否得当有关,更重要的是患者有潜在的脾虚因素存在。一旦受邪之后,由于脾弱而正气不强,抗病力不足,又未给予适当的补脾药物治疗,脾胃之气愈加不足,湿热毒邪久羁,而成为慢性肝炎。在临床上,对慢性肝炎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即考虑是否有脾虚因素存在而应加用补脾药物。所以说,慢性肝炎以强健脾胃为主。

补脾方剂,可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或五味异攻散(四君子汤加陈皮)。但脾虚湿困,肝郁不达,而肝为血脏,所以组方每加当归、白芍以养血和血,而曰“归芍六君子”,或“归芍异攻散”为妙。临证时,还可随证加减化裁。

4.关于疏肝

慢性病毒性肝炎邪毒蕴结于肝,每易引起肝失疏泄,故疏肝解郁也为治疗肝病的主要治则。疏肝常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加减,特别是对于淤胆性肝炎,疏肝之法尤为常用。但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宜柔而不宜伐,疏肝调气药每多辛香温燥,如用量过大,或使用过久,或配伍不当,往往耗伤阴血,促使病情恶化。所以选用药物时,对于气滞初起,病情较轻,症见精神怫郁,胸闷不畅,胃纳不香者,一般用陈皮、佛手、砂仁、郁金、玫瑰花、生麦芽等气味轻清、芳香疏气、理气而不伤阴的药物;若气滞较重,症见胸胁胀痛、气滞胃痛、气结腹痛、以及积滞痞块者,则用香附、青皮、柴胡、木香、枳壳、枳实等辛宣破结之药;凡气滞而兼阴血不足者,在疏肝解郁的前提下,必配伍柔肝养阴之品,以防耗伤阴血,如白芍、枸杞、沙参、麦冬等。

若肝郁日久,必至肝络瘀阻,其证胁痛持续,有时腹胀,肝大压痛明显,脉弦细,舌色暗红或有瘀斑,此属肝郁血瘀。治又当疏肝解郁,活血通络,若徒恃疏肝理气,反伤肝阴。

5.关于补养肝阴

慢性肝炎常由湿热邪毒久羁致病。湿热郁久生热,热盛伤阴;或急性肝炎过用苦寒;或理气多用辛燥,也常导致伤阴,故慢性肝炎肝的阴血虚损证候也为常见。

慢性肝炎临床若见头晕耳鸣,目涩口干,胁肋隐痛,夜寝多梦,溺黄便干,舌红苔薄,脉细或数者,已示肝阴亏虚,当用柔肝之法。即使上述症状不显著,只要湿不重、苔不腻、大便不溏、无明显脾阳受遏者,均可辨证用之。如肝阴明显不足,采用柔养肝阴法多时无效、舌质仍干红有裂纹者,则示预后不佳。

关于补养肝阴,以酸补肝是常用之法。此法是从《金匱要略》“夫肝之病,补用酸”中得到启发而使用的酸敛补肝之品,如炒枣仁、山萸肉、金樱子、五味子、枸杞子、首乌、熟地、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山楂、乌梅、菟丝子等。这类药物是治疗慢性肝炎的主要药物,能使肝虚症状减轻乃至消失,对肝功能球蛋白表现异常往往能得到较快改善,疗效颇为满意。降转氨酶则用乌梅,量在15克以上为好;常用补肝阴药物中如炒枣仁为主要,且用量要大,不应小于30克,一般可用至45克;其次为金樱子、女贞子、首乌。

肝主藏血,慢性肝病日久,耗伤肝血,所以养肝阴同时要和血。临床不少慢肝患者有神疲,头晕,目眩等肝血虚的表现,可通过补肝养血得到改善,取法如“一贯煎”组方,常用当归、白芍、沙参、麦冬、阿胶、桑椹等。

“阴无骤补之法,非多服药不效。”只要辩证正确,养阴法可以守方稳进,不可操之过急,常可取得较好效果。

近年来有人报道,肝病阴虚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养阴法能使体内抗体存在时间延长。

6.关于活血化瘀

久病入络,血络瘀阻是肝病发展的必然转化。故临床上除用补肝法外还须注意慢性肝炎与血瘀的关系,即使无明显血瘀证见,也可在补肝健脾方内酌加活血化瘀之品,而并非到上述血瘀证完全显露才去活血通络。常用活血药物如赤芍、丹参、桃仁、红花;而活血又软坚者如田七、鳖甲、穿山甲等。由于田七、鳖甲、赤芍三种药物攻邪不伤正,常为临床所选用。由于慢性肝炎体质较差,在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时不宜攻伐太过,如三棱、莪术、土鳖等破气耗血药物不用或少用。

由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虚实夹杂、病机复杂,临床上往往表现出肝功反复异常,黄疸指数不高而久久难退,此时用西药治疗往往无甚好的办法,中医治疗在补肝健脾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对于退黄、降酶、改善γ球蛋白等常有出奇的效果。一般用“归芍六君子汤”或“一贯煎合五味异功散”加用上述活血药物适当加减,此法若长期服用,疗效满意,各别患者初期常有转氨酶轻度上升现象,但继续服用两个月后便可回降,且临床症状消失较快。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此法治疗慢性肝炎残黄久久不退、转氨酶反复难降或早期肝硬化者,许多病人不但肝功能转为正常后且能长期保持稳定,甚至连肝掌、蜘蛛痣及肝病面容等也改善明显。

临床体会,丹参是治疗慢性肝炎较理想药物,此药既可解肝郁、又能养血活血、且能消坚散瘀,一般可用至30克。

临证加减,若兼肝气郁结者,可配伍如香附、郁金、佛手、生麦芽等;兼瘀血较深者,可伍焦山楂,其化瘀消痰而不伤正气、且能健胃消食,黄疸残留每用之取效;大黄既能活血化瘀,又能利胆退黄,笔者治疗慢性肝炎,每在不同组方中加入1克大黄,取其既能化瘀退黄、也能下气健胃,可以常服久服而不伤正气,对于治疗慢性肝炎和早期肝硬化每取良效,正如张锡纯说:“大黄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也能调气、治气郁作痛”、“大黄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

7.疗效判断不可单凭生化指标

治疗慢性肝炎的效果,生化指标虽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病人的症状体征更具有实际意义。

许多病例,在服用中药后自觉症状虽有改善,但肝功能和黄疸指数恢复较慢,在这种情况下,医者必须审度全局,不可急于求成。判断用药是否对证,首先是以病人自觉症状是否好转作为检验,如果病人服药后感到舒适,症状并随之逐渐改善,就应视为有效,即使肝功、黄疸指数恢复不够满意,也不要轻易改换方药。随着症状的好转,肝功能往往随之趋于正常。

8.治疗慢性肝炎不可操之过急

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尤不可操之过急。而应遵小剂缓进、慢慢调理之法,即如云:“治久病又如理丝,急则愈坚其结,缓则可清其绪”,用平常之药,治愈久病重病。同时要注意病人精神、饮食、生活等的调摄,综合治疗,以缓求胜。

9.慢性肝病治忌壅补

慢性肝炎病机多属肝郁脾虚、湿热留恋,治疗上应轻灵活泼地条达肝气、清利湿热为原则,用药切忌壅补。凡补益药,如滋阴补血或益气健脾等,多数滋腻壅滞,病邪较重时过早用补益,易滋湿助热,使湿热之邪缠绵胶滞、难以化解,导致腹胀气滞,内湿壅满。而应以滋而不腻、补而不滞的药物,或佐以疏利之品,才能恰中病情,收到好的效果。

10.慢性肝病的生活调养

①须注意适当休息;做适当运动如散步等。活动过剧,每导致病情加重或复发。

②节制房事。房事不节可加重病情。

③预防感冒。乙肝恢复期,若患感冒者,经肝功能复查,绝大多数可见异常,故须预防。

④注意饮食。饮食疗法是中医治疗的一大特色,尤其对肝病更显示其优越性,适当调理好肝病的饮食,很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肝病饮食以清淡为宜,切忌辛辣燥热、油腻荤腥之味,多种水果及果汁、山药粥、莲子粥、薏米粥、大枣粥等都有一定的食疗作用;甲鱼既可滋阴又可软坚,但必须久炖10个小时左右才可能达到治疗效果;过食高蛋白对患者并非有益;鸡肉应绝对禁止,临证有肝炎已愈因食鸡肉而症状复发者,据本草论述,鸡肉性热属木,而肝为风木之脏,食鸡肉易动肝风,故宜忌食;肝炎发病期不宜食海鲜,食之每易加重病情;其他如牛羊肉、狗肉、鹌鹑、鸽子等其性燥热,不宜食用;辣椒、胡椒适可而止;糯米、红薯、土豆等粘腻滞气,不宜多用。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中医治法与方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3]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4]北京中医学院主编.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5]陈瑞春著.伤寒实践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