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交互训练对脑病共济失调患者控制能力的影响庞延红张静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体感交互训练对脑病共济失调患者控制能力的影响庞延红张静术

庞延红张静术

庞延红张静术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

摘要:目的分析体感交互技术对改善脑病共济失调患者控制能力的有效性。方法30例脑病有共济失调症状患者分为体感游戏干预组和常规康复对照组,最终干预组16例、对照组14例完成研究。对照组进行康复,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体感游戏训练。干预前及干预后30天、90天,根据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进行评分。结果两组干预前共济失调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30天、90天后,共济失调评分的差值干预组较对照组均改善(P<0.05)。结论体感交互技术可改善共济失调患者控制能力。

关键词:脑病共济失调;体感交互技术;共济失调评价;康复

脑病后共济失调的症状较严重,患者多诉行走、坐位时不能保持平衡、手活动不准确、震颤及言语含混。严重削弱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甚至留下后遗症影响患者以后的工作、生活。针对此功能障碍,目前临床尚无明确疗效的药物和方法[1]。近年来针对脑病共济障碍的训练以协调训练和稳定训练为主,我科引进体感交互训练系统,对2012—2014年我院收治的30例脑病共济失调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疗效。

l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本院脑病科住院患者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伴有共济失调的脑病患者。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有明显智力障碍、意识障碍及严重并发症(心、肺、肝、肾等)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56—78(平均64.5)岁。小脑出血7例,小脑梗死9例;对照组14例,男8例,女5例,年龄54-71(平均64.5)岁。小脑出血6例,小脑梗死8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期、原发病及协调平衡功能评分等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肢体肌力都在3级以上。

1.2方法

1.2.1康复方法治疗组予以与对照组相同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病情稳定后,即开始卒中后共济失调综合康复训练,由康复治疗师“一对一”负责,平均训练疗程3个月。训练方法:以简易协调稳定性训练法为基础,结合负荷训练法、言语训练、眩晕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等训练方法。治疗组加用体感交互训练。

1.2.1.1稳定性训练改善坐位的姿势稳定:治疗师通过对他的肩、骨盆、膝和踝(关键点)的分别压缩帮助他了解其身体部位和位置,增加本体感觉的输入。改善站和走时的稳定。

1.2.1.2协调性训练先作单个关节、单一方向的简单运动,力求稳准;然后进行较复杂的协调动作,如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闭目并足站立等;进一步练习指指对捏,插木棒于盘、由大到小指圆、画圈、画画、写字等精细动作。

1.2.1.3体感交互训练根据患者能力由易到难选择训练设备,针对上肢训练采用i-lingk系统,如拧螺丝游戏。下肢及平衡训练采用德国平衡测试训练系统直线训练、波浪训练、接球游戏、滑雪游戏等。全身训练采用情景训练。循序渐进,太简单达不到训练作用,太难易致患者丧失信心。根据患者耐力设置运动量和训练次数。

1.2.2评定方法共济失调程度根据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进行评分[3]。入院后3d内完成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在病程(30±2)d及(90±2)d分别进行评分,由同一医师完成(单盲法)。评分由同一医师完成(单盲法)。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1.组间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共济功能均有改变,康复治疗组30d时两组对比改变已经明显(P<0.05),90d时改变更加明显(P<0.01)。康复治疗组30d和90d组内对比改变明显(P<0.05)。在治疗过程中各研究对象无不良事件发生。

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共济失调量表评分

组别n治疗前治疗30天治疗90天

治疗组1658.642.0236.75

对照组1457.455.0246.56

3讨论

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是半定量化的神经功能评价量表,可以描述和定量评估典型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脑病后共济失调采用体感交互训练是体感互动游戏,利用计算机生成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实现用户与环境自然互动,将空间视觉、知觉运动、任务概念、运动控制、反馈信息等因素有效地进行整合,对脑卒中姿势控制[4]和平衡功能治疗效果甚好。

本研究显示,实验组的控制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可能是由于训练过程中,患者双侧肢体运动,双侧对比感受,可以很好地对大脑皮质运动中枢进行刺激,促进姿势和身体各部分信息的整合,提高协调能力和单侧负重的平衡能力[5]。同时,患者在进行游戏时,头部也会跟着身体进行左右运动,进行姿势控制,这样可以通过对前庭系统半规管内壶腹脊进行头部三维空间运动刺激训练。借助虚拟环境,还可以增加任务的趣味性,以多种反馈形式激发和维持患者重复练习的动机。能有效促进脑病后共济失调的恢复,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日常能力。而且该方法相对较简单,患者依从性强,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l]朱庸连.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学[M3.北京:北京军医出版社。2001:78-82,136-8.

[2]章春园,邵国富.Frenkel训练法改善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疗效观察CJ3.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488-9.

[3]陈琳,鄱海涛,黄红云.世界神经病联合会国际合作共济失调量表C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20(2):127-8.

[4]杨婷,钱兴皋,张会慧,等.平衡反馈训练仪与Berg平衡量表在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中的相关[J].中国康复医学,2012,27(8):781-783.

[5]KimJ,SonJ,KoN,etal.Unsupervisedvirtualreality-basedexerciseprogramimproveshipmusclestrengthandbalancecontrolinolderadults:Apilotstudy[J].ArchPhysMedRehabil,2012,12(12):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