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促德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用情感促德育

邓烨

邓烨四川省苍溪县岐坪中学628421

知识经济对人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绝对不是降低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知识经济要求劳动者的行动要符合人类社会进步,要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生活准则。高新技术具有两面性,可以利用高新技术造福人类,也可利用高新技术危害社会,电脑病毒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危害社会的一个典型实例。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但教学活动无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这方面的教学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专门课程进行,如小学品德课(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学政治等;另一类是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但无论哪一种类型,其教学效果都与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了情感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列宁曾这样说道:“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等。在教学中,情感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声情并茂、挥洒自如地以声激情、以声传情,巧妙地创设一个又一个情境,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道德品质的养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将结合本人曾执教过的语文和思品两个学科谈一点体会:

一、激发情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现实教学中“并没有一门课程只给学生普通的陶冶,而另一门课程只给专门知识”(罗素),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学科大融合”。那么,只有实施情感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教学活动赋予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的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自己接触到的课本内容深入了解。如语文课中学习文学作品,就需要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情感体验,才能体会情境,再通过教师的语言、表情,再现教材内容中蕴涵的道德感,获得真切、动人的感受,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吉林省优秀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以发自内心对总理的无限热爱、无限怀念和万分悲痛的心情朗读课文,泪水盈眶,徐徐入情,使学生深受感染,情不自禁地低声哭泣起来……这时,学生不仅学得了有关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获得了一次缅怀革命领袖的高尚情操的情绪性体验。

二、运用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说服教育,而说服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说服内容的接受程度。只有学生乐于接受外部社会的道德要求、评价标准等,才能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就此而言,情感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师能通过以情施教来提高学生对说服教育内容的接受性,其中包括师生情感的交融和寓教于乐两个方面。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当教师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习惯、文化素养或是亲切感人的语言行为赢得学生的信任,师生间感情融洽,那么他进行的说服教育,效果会相当明显;同样,教学中的寓教于乐能使人情绪快乐、心境舒畅,乐于接受教材内容。

实践证明,教师应该以情施教,善于和学生交朋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和学生交往。”情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作用的桥梁和润滑剂,情感是打动心灵的秘诀,是打开人的心灵的一把金钥匙。“教贵情深”,有感情就会增加教学的魅力,学生往往因爱你而爱上我们所教的这门学科,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定会收到预想不到的好效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注意中心,集中在教学内容的传递上,却没有意识到在传递知识过程中的情感。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知情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效果。教师应以积极的情感鼓舞感染学生。同时教师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理论水平、教学水平、精神状态、人格魅力、审美能力及教师的形体语言和口头语的表现对学生起着很大的感染作用。

三、强化情感,塑造学生的道德意志行为

实施德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有道德情感、道德认识,而且还要塑造学生相应的道德意志行为,使学生的所有品德结构成分都获得整体的协调发展。强化情感动力是发挥德育实效的有力手段,新型师生关系的确定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教师对学生某一道德行为的褒奖或责备就能真正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一般说来,情感触动越大,引起的道德意志行为越大。由此可见,强化情感动力也就符合了新课改的评价目标要求,给学生适当的正确的评价能促进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有一次,我在五年级上思品课,一个学生迟到了,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要教训他,因为他经常迟到。我并没这样做,当时就向他询问了原因,原来他走到半路上想起没带作业,又跑回家拿作业,为了不迟到,路上还摔了一跤。我没有责怪他,还让他先回家去换衣服,他眼含泪水,怎么也不肯回家。从此之后,再没听说他迟到过。

卢梭说:“教育之事必须给予人们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向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由于必要,而且也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就其为爱国者。”开展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注重教学中情感教育原则的运用,则更能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