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

阎西萍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途径师资队伍

引言:近年来,体育教育人才就业市场面临日渐缩小的现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和择业问题日趋突出,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的小学和初中学段在校学生人数已经逐年减少,体育师资趋向饱和甚至富余,以至近年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难和专业不对口的“错位就业”状况。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应该掌握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把社会需求与学生的就业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调整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市场需求,促进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新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双向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新世纪需要的体育新型人才,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

1体育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

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对中国体育的优异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对中国体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要求,发出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体育强国的标准之一就是全面健身的目标,而不是举国体制的全国资源培养少数高水平运动员。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步伐加快,社会体育和体育健身、娱乐业将有大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体育人才需求将大幅增加。

从社会背景来看,我国从2004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及以上),最近的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人口庞大的医疗报建费用必将成为国家和居民家庭的巨大负担。而在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背景下,老年人更倾向于事前预防,这使得居民对保健专业的需求增大。综上所述,我国在体育领域的市场非常广阔,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庞大的。

2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历史发展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由“专才”到“通才”的逐步转变过程,现在仍处在目标定位的不断完善阶段,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1949-1980),我国刚经历战争的洗礼,国内外环境比较严峻,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生活水平较低,体质较差,人们需要提高体质,另一方面,这一阶段人口增长较快,综上原因,使得这一阶段社会对基础教育中的体育教育资源需求较大。而在1980年和1896年这个阶段,我国刚进行改革开放不久,对与市场经济的估计不足,总体发展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培养目标并没有多大改变,仍然是定位体育师资的培养。

第二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开始体现出前瞻性和市场性的特点,培养目标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可以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师,还能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体育工作者,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由此可见,培养目标经历了从体育师资向体育专才再向复合型体育人才转变的过程,培养目标更加宽泛,其实质是人才培养的口径更宽,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充分显示了培养目标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不难看出,多年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的发展具有如下特性:①定位类型多样,从1949-2003年,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完成了由单一到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转变。②培养目标中兼有对培养规格的要求,在完全体操教师、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前都加有长长的定语,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的教师或体育教育人才并没有严格的职业标准。③对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目标中对人才的要求从基本的职业标准要求到“五育”+“三基”的要求再到“教育、教学、训练、科研、竞赛、管理、社会指导等多方面都具备的所谓复合型人才的要求。④培养目标定位向模糊性方向发展。培养目标的定位经历了“中等学校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门人才———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发展过程,如果说“中等学校体育教师”的目标定位较为明确、具体,那么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则模糊难以理解。

3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3.1培养目标。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所特有的种类、层次、规格和要求,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人才培养的确立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应该与时俱进。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把培养目标主要定格在中学体育师资上,培养“单一型”体育专门人才,这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范围狭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度发展,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转变原来的教育模式,改变单纯以培养体育教师为目标,建立为全民健身服务,为社会体育服务,为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教育、适应社会及市场需求的培养目标。

3.2课程设置。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单一,主要开设传统课程,强调专业教育纵向深入;公共必修课普遍存在门类少、比重偏高,专业必修课偏多,实践性环节的课程少,学分比重偏低,大多数学校只进行毕业论文和教育实习,缺乏创新;素质类课程的学分少,多数学校只有几个学分的课程,相对课程门类则少。因此,课程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学生知识不开阔,灵活性较差,自主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因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传统的课程结构不利于实现“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改革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3.3师资队伍。教师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又对教师提出要求。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人才培养的结果与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单一型”专门人才,其培养意识和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应该优惠师资队伍,并对教师进行培训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4培养途径。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采用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课堂教学完成对学生课内知识的教育;通过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完成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采用的方式途径陈旧,应从多种渠道、各个层面拓展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技能,允许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辅修第二专业,攻读第二学位,目前很多学校限制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辅修第二专业,不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5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少的学生毕业后是到教育系统,而越来越大比例的学生则在从事体育的相关产业或者另谋其它职业,但是这只是表面的现象,体育人才的需求实质上是结构性短缺。相对而言,城市中小学体育师资已趋饱和,而偏远山区体育教育师资是相对缺乏的,并且伴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传统的教育行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与体育健身、体育康复、体育产业等相关的新兴职业不断涌现,因此,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在立足培养体育教师基础之上,应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4结束语

我国的体育市场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而且正在不断的发展扩大中,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深,这也就给体育相关的行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为了抓住这个机遇,高校体育教育应该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体制,根据社会及市场的需求,设置相应的培养方案,为了更好的实现适合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应该相应的改革现有课程设置和培养途径,并且提升师资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玉宝“.中外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研究”.衡水学院学报,2011(4)

2张秋芬“.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02(4)

3林顺英“.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取向”.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师范学院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