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典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1例辨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1

不典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1例辨析

曹建伟

曹建伟(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330006)

【中图分类号】R5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0-0019-02

【关键词】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病例报道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7岁。反复下腹隐痛、便血8年余,再发1日入院。患者于199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接褐色便,约200g,形状正常,平均2~4月出现一次,持续3~5天,服用止血药后缓解。偶解鲜红色血便,无黏液脓性分泌物,与进食体位无无明显关系。2009年12月底便血症状加重,平均每日一次,量较前稍增多,伴头晕乏力,胸闷心慌,无畏寒发热,无盗汗,无恶心呕吐,无呕血,无反酸嗳气,无明显消瘦。于外院多次住院治疗,多以输红细胞悬液、止血等对症处理,病情反复发作。近一次外院出院后第三日再次出现下腹隐痛、解咖啡样稀便4~5次、乏力纳差、面色苍白,故而入我院治疗。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0余年,坚持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尚平稳。有胆囊结石手术史。2009年曾于外院行剖腹探查出血部位,未明确。有输血史,无输血反应史。有止血药物过敏史(具体不详),否认食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5℃,血压140/80mmHg,精神不佳,贫血貌,双手背及双臂散在紫斑。尿潜血3+,尿蛋白1+,大便潜血阳性,血液分析:RBC2.39×1012/L,HGB72g/L,WBC3.00×109/L,CREA161.1mmol/L,BUN9.00mmol/L,RF167.19IU/ml,抗SSA阳性,IgG阳性,FastTSH0.02uIU/ml,电子胃镜示:十二直肠球炎、非萎缩性胃炎,外院肾血管血流彩超提示双肾受损。初诊:1消化道出血2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肾病。给予醋酸奥曲肽、氨甲环酸氯化钠、巴曲酶等止血对症处理,并与肾康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支持治疗。中药汤剂予以芍药汤加减,并予中药保留灌肠方:地榆、熟大黄、茜草、仙鹤草、白及、侧柏叶、生甘草各20g。治疗4周,患者症状起伏变化,伴间断性低热,期间尝试加强止血处理、支持治疗,并适时输红细胞悬液,调整中药汤剂及保留灌肠方,症状可较明显缓解,但停药三天之内,症状慢慢复发。由于诸多治疗效果不佳,复习病史,发现患者病情有以下特点:①间断性发热,②双手背及双臂散在紫斑,③肾损害表现,④消化道出血可能是微血管损害,⑤胃镜未发现明显病变,⑥剖腹探查未发现明显出血部位,⑦食欲减退明显,⑧TSH降低⑨抗SSA阳性、IgG阳性、RF明显升高。考虑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倾向于系统性血管炎。为明确诊断,检查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结果回示:p-ANCA(+)故修正诊断:1显微镜下多血管炎2失血性贫血3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肾病。由于患者有长期消化道出血史,故在严密观察下使用糖皮质激素,予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并加强止血、支持治疗。治疗20日后停止止血药物使用,无明显出血症状出现,巩固治疗1周后出院。

2讨论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polyangiitis,MPA)是一种系统性、坏死性小血管炎,可侵犯肾脏皮肤和肺等脏器的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略多于女性。初期发病多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厌食、体重下降等,可出现各种皮疹,以紫癜和充血性斑丘疹多见,常表现为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和肺毛细血管炎,亦可出现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病症,消化道表现则较为少见。此例患者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易给人以错误的判断方向,兼次症状如间断性发热、皮肤及肾损害等常被忽视。且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肾病,故肾损害不易从系统性血管炎方面考虑。但由于患者病程长达8年,多种止血治疗效果不佳,结合常规检查项目中多种免疫项目为阳性,考虑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血管炎则为重要排查方向。近年认为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是诊断MPA的特异性免疫学指标,约70%MPA患者p-ANCA呈阳性。本例患者症状不典型,正确的诊断方向是整个过程中的最大转折点。通过本例患者,我们应注意到:首先,在长期常规治疗疗效欠佳的情况下,复习病史,从细微资料发现总结,在已有检查结果尚不丰富的情况下敢于假设、认真求证。其次,在确定诊断方向后,敢于在消化道出血倾向较明显的情况下慎重使用糖皮质激素,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故此,对于不典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要善于跳出原有的诊疗思路,一旦确定正确的方向,治疗方案必须慎重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