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血液污染报告

/ 1

一例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血液污染报告

一例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血液污染报告

杨红梅付瑜

(四川省广元市中心血站628000)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0-0190-01

针对临床发生的一例细菌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探讨引起污染的原因;通过对输注的污染血液进行实验室分离鉴定,检出嗜水气单胞菌,提出防止血液细菌污染应加强采集、储存、发放、运输等全过程管理,而保持血液冷链是关键。

1资料与方法

2014年5月,由血站发往某基层医院的1袋悬浮红细胞在输注过程中患者出现了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经实验室分离鉴定出嗜水气单胞菌。现报告如下:

1.1病例简介

男,16岁,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腹腔积液,巨脾,脾功能亢进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失血性重度贫血。采取止血、降门脉压、预防消化道再出血等治疗后,给予1单位悬浮红细胞输注,输注大约50ml后患者出现全身酸痛、胸闷、寒战、发热,体温达38.6℃,立即停止输血。观察剩余血液外观,颜色呈深黑色,有严重溶血现象。观察输血科配血留样标本,颜色均无异常、无溶血,复核血型和交叉配血正确。急诊生化检查,总胆红素为269.4μmol/L,直接胆红素为174.2μmol/L,间接胆红素为95.2μmol/L,初步判定为急性细菌性溶血反应,立即给病人采取抗感染和抗DIC治疗,2周后病情好转出院。

1.2一般资料

全血采集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者,经制备为1袋悬浮红细胞和1袋冰冻血浆,红细胞于2~6℃储存22天后,输注过程中发现外观异常。血浆储存温度-18℃以下22天,经37℃水浴融化后外观未见异常。

1.3实验室检查

1.3.1仪器与试剂

实验采用美国DADEBehring公司的MicroScan-AS4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试剂采用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葡萄糖肉汤、血琼脂培养皿、麦康凯琼脂培养皿、DADEBehring公司的微生物鉴定药敏板。

1.3.2实验方法

无菌状态下取红细胞和血浆,分别接种于2支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1支置37℃、1支置25℃)、1支改良马丁培养基(置25℃)、2支葡萄糖肉汤(1支置37℃,1支置4℃)、2支血琼脂培养皿(1支置37℃,1支置4℃培养),同时取红细胞和血浆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液体增菌培养基培养7天,培养期间逐日观察是否有菌生长,发现有菌生长后立即接种于血平板和麦康凯培养基纯化培养及微生物鉴定药敏板鉴定培养。

2结果

红细胞直接涂片和培养细菌阳性,经DADEBehring公司的微生物鉴定药敏板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血浆涂片、培养未见细菌。

3讨论

嗜水气单胞菌是典型的人-畜-鱼共患病病原菌,为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1]。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肠道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等报道较多[2-4],而该菌引起的血液污染鲜有报道。污染可能来自于献血者的带菌状态、采血时消毒不严、血袋的污染、血液制备、储存、转运和输注过程。由于不同血液成分要求储存温度条件不同,如红细胞类2~6℃、血小板类22±2℃、血浆类-18℃以下,显然,血小板和红细胞的保存温度更利于细菌生长和繁殖,本案例红细胞分离出该菌,血浆未培养出细菌,正说明这点。因此,采供血机构和临床医院应加强管理,在血液发放和输注前应强调肉眼外观检查,据国内金氏报告,在21份血中,用肉眼观察即能判断有细菌生长者8份,占38.1%,说明肉眼鉴定虽非绝对可靠,但能起到初步探测作用[5]。

为防止血液细菌污染,而保持血液冷链是关键,储存血液的环境和冰箱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基层医院这方面更应予以关注。由于本菌广泛存在,易造成输血器具污染,一旦发生应及早做出细菌学判断,采取抗感染和对症治疗,防止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肠毒素、以及其它多种酶而诱发急性的DIC,从而减少对病人造成的伤害。

参考文献

[1]杨守明,王民生.嗜水气单胞菌及其对人的致病性[J].疾病控制杂志,2006,10(5):511-514.

[2]安清.1起嗜水气单胞菌食物中毒的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7,13(3):273-274.

[3]俞志祥.一起嗜水气单胞菌引起食物中毒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3,2(8):749.

[4]童照威,张龙琪,王伟洪,等.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现状及耐药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20(1):75-76.

[5]曹志刚.血站内血液制品细菌污染原因及鉴别方法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