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文脉的传承与割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历史建筑文脉的传承与割舍

张剑锋1,周立军2,杜虹缘1

张剑锋1,周立军2,杜虹缘1(1.黑龙江东方学院,哈尔滨150086;2.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150006)

摘要:通过对哈尔滨中央大街附属建筑街区的实地调研,分析其存在的社会问题及引发的建筑思考,阐明建筑在记忆、生活、未来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历史街区建筑,留住印记与文化,甩掉包袱与负累。顺应历史文脉,真正关注生活的本质,协调历史建筑与新建筑的存在关系,抛弃对老旧建筑风貌进行修补改造的理念,尝试以“营造”的方式促成建筑环境的氛围和气场,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设计首先应是给予尊重,同时又要面向未来。

关键词:历史建筑文脉传承割舍

背景

哈尔滨中央大街目前是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区,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为沿袭至今的"中央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自1997年建成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经多次改造现已发展成为享誉海外的集商业、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街,是哈尔滨的显著代表和突出标志。原有建筑多数为欧式折衷主义风格,附近的老街区经历百年风雨洗礼,也面临一些年久失修、人员结构复杂等问题。主要反映在:(1)社区生活老龄化;(2)工业化进程中的建筑损毁;(3)居住形式、基础设施落后与当代发展极不协调;(4)原有历史建筑已经残破不堪,部分已几近危房;(5)私自加建使原本不大的院落凌乱不堪,交流空间几近全无;(6)部分旧屋租住,加上商业经营使得人员结构复杂化;(7)公共空间狭小、脏乱,毫无空间秩序感。

从1979年至今历史建筑表现为保护性毁坏或建设性毁坏。随着经济因素和建筑自身的发展,那些代表一个城市历史和文化见证的传统环境正趋于淹没在现代化的海洋中。许多有价值的建筑被拆除或披上现代的外衣翻建成假古董或为现代建筑所置换。通过实地调研、人群结构问卷调查,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如何既保留原有文化和居民,又能改变陈旧破乱的现状创造新生活引起了建筑师的讨论和思考。

1历史?新生

从历史的发展演变来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建筑,都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画上了特定的符号。建筑除了满足功能上的需要以及地域特征以外,还成为了一个朝代的标志,一个时代的象征。然而,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与演变,这些建筑符号与标志俨然成为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一方面展示着建筑的历史,一方面展示着人类的历史。从而,建筑便有了历史与文化的双重属性。因此,历史的建筑与建筑的历史便成为文化变迁以后不得不考虑传承的理由,创造还是传承,随之成为历史建筑在时代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筑不能没有历史,人类不能没有文化,生活不能没有未来。当建筑含盖了历史、文化、未来等多重含义的时候,面对选择,应该传承还是割舍?

历史是不能复制的,但历史需要铭记,,文化积淀随时间流逝也愈加深沉。建筑师夹在历史与未来之间,面对支离破碎的现实,是应该重新编织历史,还是全新塑造未来?历史俨然成为了包袱和负担,历史愈深沉而包袱就愈加沉重。因此,建筑出现了多面性的表达与实践,建筑更贴近自然——自然主义的建筑、建筑更考虑文化——地域特色的建筑、建筑更面向未来——未来派建筑……

无论以何种手段来创造建筑,建筑最终是要为人类服务。建筑创造于人类、服务于人类,便应该为人类的文明所依托。让空间场所带有精神,让砖头复活,让死气沉沉的钢筋混凝土舞蹈,需要用人类的意志赋予它们以生命,不能让历史消沉于土,不能让未来空洞乏味。“建筑师的职责是让每一块砖头回归到它自己的位置,建筑师不是在圆自己的梦,而是在帮助砖头完成它们的梦想”(路易斯?康)。面对当今汹涌的建筑风潮,当人们还在喋喋不休以各种方式为建筑理念寻找出路的时候,当人们还在讨论建筑是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应当面向未来的时候,普利斯策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已经用实践证明了建筑的文化意义,让历史重获新生。

2记忆?生活?未来

是否能够想象,让人们生活的城市成为博物馆。一座历史与未来互融的城市,不用追溯历史,历史就在身边,那些残砖碎瓦散落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既留下时间的痕迹,又为现代建筑所服务,且伴随成为未来生活的一部分。历史就是流逝的过去,历史不可以模仿复制,它只能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然而当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耸起,那些历史的建筑碎片,是否能够为现代化服务呢?应该保留还是舍弃?俨然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焦点。

面对不断更新的现代化城市,历史能够留下的印迹越来越少,能够唤起记忆的东西越来越少,不断攀高的建筑让人们自由喘息的空间越来越少,人们被包裹在钢筋混凝土的场所之中,阳光越来越少,氧气越来越少,资源越来越少……城市建筑挤占了生命中原本最为宝贵的记忆和情感,精神生活已经被城市侵袭。

因为不能留下什么,所以毅然决然地离去。这是人类历史的悲哀,也是现代生活的无奈。面对这样的矛盾与冲突,建筑师应该做些什么?留给后代的,不应是无限增长的物质财富和无限扩张的繁华城市,而应是无限遐想的文脉记忆。应该留下那些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让其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也发挥作用。生活不仅需要展望未来,更需要回忆过去。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向未来发展的根。

3尊重?创新

改造历史建筑需要持以尊重的态度。创新不应一味的打破与求变,而应是传承,是发扬,是立意在尊重历史基础上的探索。简单的推倒重建,伤害的是人们对城市的情感。因此,在城市化的推进变革中,对历史建筑应该有所割舍,保留文化和记忆,甩掉的只是包袱,而不是文脉。所谓包袱,是指历史建筑中那些不能用的部分,已经残败不堪的碎片,所谓保留,是指那些原本可以用或者是经过加固调整还可以用的部分。一味的拆除,折射的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与不负责。

尊重历史,除了要学会如何保留,更应该学会如何改造与创新。创新不同于翻新,坚决需要摒弃的是所谓的立面改造,就是那种在原有的历史建筑表面重新贴砖或者喷涂。如果这样,那还有什么新旧之别,改造是为了让它还能够继续使用,而不是让它像新的一样。尊重一座历史建筑或者一个城市,一定要尊重它的过去。就像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透过晶莹剔透的玻璃,看到的是这个城市或者说是人类的过去。

4营造?改造

面对陈旧的历史建筑与新建筑的强烈对比,营造一个氛围比改造原有建筑的历史风貌要好的多。设计不是空想,建筑师更应该关注的不是建筑本身,而是建筑之外的东西。历史文脉是自然而然保留下来的,不需要创造,更不需要改变,建筑师需要做的就是顺应发展,延续历史,并为未来留有空间。

营造是一种态度,建筑师真正应该关切的是生活的本质。生活的本质不仅仅有物质,更有精神。那些属于精神的建筑片段是需要保留的,它成为人们空间记忆的一部分。同样的精神片段,也需要建筑师做出割舍,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建筑割舍已成为旧建筑改造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那些历史的建筑碎片还能否焕发新生?一切就要从营造开始。营造同样也是经营,经营城市的发展,经营家园的建设。营造而不改造是一种对城市建设以及建筑本身的积极态度。

5方法?出路

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中,将部分原有建筑保留,把建筑的历史痕迹直观地展现在人面前,将危房拆除后的旧砖应用到新建的建筑中去,表面不做任何装饰,将新旧自然结合,追求一种不可预见性的建筑墙面效果。新增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功能性建筑,引入年轻人,给老旧社区注入新的活力。

充分考虑中央大街的历史、人文、环境、生活方式,保留历史建筑,拆除私建建筑。营建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舒适空间,这样不仅保留了历史文脉,同时也改变了居住在这里的人的生活状态,对周边社区及中央大街现有元素的提取重新组合出适应未来发展的空间环境。尝试去营造“一棵树下的生活”(如图2所示),人们和建筑一起成长,在熟悉而舒适的环境下生活,这样的空间远比任何人为空间要清新自然得多。“一棵树”连接着历史和现在,见证了过去和未来,沟通了时间和空间。它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树下休息、娱乐,建筑理念得以简单直接地物化。

6结语

建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解决办法,就是以历史文脉为基础,历史环境为背景,结合当代城市发展与更新的机制,适应新型经济体制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益最大化和最优化,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历史文脉的传承是建筑师的责任,如何在建筑中得以体现,保留还是舍弃?这是一个难题,核心是建筑师更关心哪一方面。割舍是一种智慧,建筑除了满足物质要求之外,终将会上升到精神层面。它对人的意志的影响甚至超过环境。如果物质家园已经足够丰富,那就多一点地保留人类的精神家园吧。

参考文献:

[1]王澍.营造琐记.建筑学报,2008第7期,58~61.

[2]胡潇.论建筑文脉及其美学价值.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学报,1999年9月,第7卷,第2期,69~75.

[3]王澍.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瞭望,2007年第20期,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