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LBL和PBL教学模式的调查分析

/ 3

皮肤性病学LBL和PBL教学模式的调查分析

宋珺韩菁孙越施伟民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80)

【摘要】目的:探讨皮肤性病学合适的教学模式。方法:针对皮肤性病学LBL教学模式和PBL教学模式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皮肤性病学LBL教学模式和PBL教学模式各有优缺点,且皮肤性病学各章节特点不同。结论:我国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皮肤性病学教学应依据章节内容的不同实施LBL和PBL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皮肤性病学;L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522-02

InvestigationandExplorationofLBLandPBLTeachingMethodinDermatologyandVenereology

【Abstract】Objective:TosearchforappropriateteachingmethodsforDermatologyandVenereologyinChina.Methods:Aquestionnaire-basedinvestigationaboutlecture-basedlearning(LBL)andProblem-basedlearning(PBL)wasconductedonteachersinmainlandChina.Results:OurresultsindicatedthatLBLandPBLmethodshavetheirown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Inaddition,DermatologyandVenereologyhavemanychapters.Eachchapterisdifferentfromothers.Conclusion:WeshouldchoosethecombinationofLBLandPBLmethodsinDermatologyandVenereologyteaching,andexecutethereformationgradually.

【Keywords】DermatologyandVenereology;Lecture-basedlearning;Problem-basedlearning..

现代医学教育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不单纯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1-5]。皮肤性病学是研究皮肤及附属器和各种与之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以及其预防的科学。皮肤性病学属临床学科,实践性强,培养合格的皮肤病学医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且当今皮肤性病学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皮肤性病学教学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的以授课为基础的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否能跟上皮肤性病学发展的步伐,其教学的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如何,我们尚不清楚。PBL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由美国的神经病学家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旨在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它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学生分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以及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期间教师只起引导和把握的作用[1-5]。PBL教学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2-3]。然而,PBL模式在我国医学高等院校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实施是否具备可行性?如果可行,是否应该在整个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过程中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而废弃LBL教学模式?目前,关于皮肤性病学LBL和PBL教学模式的调查分析少见文献报道,特别是来源于教师的调查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实际上,尽管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仍然处于整体把握和引导地位,决定着PBL模式应用的可行性。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表,在教师中进行了皮肤性病学LBL和PBL教学模式的调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为大陆地区从事皮肤性病学教学的教师,所有教师均擅长皮肤性病学LBL教学,且均有负责或参加PBL教学的经历。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共调查150名教师,发放300份问卷,每人重复两份,两份均完整答复且完全一致者视为有效,计收回282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0%。

1.2调查内容

依据文献中普遍反映的问题和教师的建议,调查问卷包括:(1)皮肤性病学LBL教学模式的教学现状调查;(2)对皮肤性病学PBL教学模式的评价;(3)皮肤性病学PBL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方式。

2结果与分析

2.1皮肤性病学LBL教学模式的教学现状调查

被问及皮肤性病学单独实施LBL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时,68.8%(97/141)的教师认为近期效果较好,21.3%(30/141)的教师认为近期效果一般,9.9%(14/141)的教师认为近期效果不好,70.2%(99/141)的教师认为远期效果一般,6.4%(9/141)的教师认为远期效果较好,23.4%(33/141)的教师认为远期效果不好;67.4%(95/141)的教师认为单独实施LBL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创新能力;73.0%(103/141)的教师认为单独实施LBL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75.2%(106/141)的教师认为单独实施LBL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69.5%(98/141)的教师认为单独实施LBL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77.3%(109/141)的教师认为单独实施LBL教学模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被问及皮肤性病学课程的特点时,91.5%(129/141)的教师认为皮肤性病学基础理论较多;97.9%(138/141)的教师认为皮肤性病学的学习依赖于解剖学的基础知识;90.1%(127/141)的教师认为皮肤性病学部分章节难于单独实施通过LBL教学模式讲授;94.3%(133/141)的教师认为皮肤性病学部分章节应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病例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90.8%(128/141)的教师认为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91.5(129/141)的教师认为我国现阶段皮肤性病学教学有必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以上数据表明,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单独施行LBL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新的教学模式的引入势在必行。

2.2对皮肤性病学PBL教学模式的评价

被问及“您认为PBL是不是一种好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时,90.8%(128/141)的教师选择“是”;65.2%(92/141)的教师认为PBL的近期教学效果不及LBL;95.0%(134/141)的教师认为PBL的远期教学效果强于LBL;被问及“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是否有必要引入PBL教学模式”时,88.0%(125/141)的教师选择“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97.9%(138/141)的教师认为PBL教学模式强于LBL模式;在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兴趣方面,98.3%(138/141)的教师认为PBL教学模式强于LBL模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方面,96.5%(136/141)的教师认为PBL教学模式强于LBL模式;91.5%(129/141)的教师认为PBL教学模式有利于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结合具体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方面,95.1%(134/141)的教师认为PBL教学模式强于LBL模式;被问及皮肤性病学PBL教学模式是否存在缺点时,99.3%(140/141)的教师选择“是”;84.4%(119/141)的教师认为学生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实行皮肤性病学PBL教学模式的主要缺点之一;87.9%(124/141)的教师认为我国现阶段皮肤性病学教学有必要引入PBL教学模式。

2.3PBL模式在我国皮肤性病学教学实施的条件具备情况以及实施方式

被问及PBL模式在我国皮肤性病学教学实施的条件具备情况时,85.8%(121/141)的教师认为所在院校具备进行皮肤病学PBL教学的硬件设施,85.1%(120/141)的教师认为所在院校具备能胜任皮肤性病学PBL教学的教师;87.2%(123/141)的教师认为自己尚需进行培训才能胜任皮肤性病学PBL教学;71.6%(101/141)的教师认为自己尚需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培训以胜任皮肤性病学PBL教学;83.0%(117/141)的教师认为自己尚需进行专业相关的PBL教学培训以胜任皮肤性病学PBL教学;92.2%(130/141)的教师认为进行皮肤性病学PBL教学没有不可解决的问题和障碍。此次问卷调查中,在选择有必要引入PBL教学模式的教师中,93.5%(116/124)的教师认为皮肤性病学导论应该实行PBL和LBL教学模式相融合的教学模式,6.5%(8/124)认为皮肤性病学导论应该完全实行PBL教学模式;79.8%(99/124)的教师认为皮肤性病学各论应该实行PBL和LBL教学模式融合的教学模式,20.2%(25/124)认为皮肤性病学各论应该完全实行PBL教学模式。

3讨论

长期以来,我国盛传LBL教学模式,它通过班级授课传授知识和技能,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通过上新课、复习旧课等获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而衡量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教育是创新的原动力,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素质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竞争。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和高层次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医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其创新能力,这无疑向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严正的挑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教育模式以满足医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则成为目前乃至今后我国医学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单独施行LBL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的教学模式的引入势在必行。

PBL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主体的LBL教学模式不同,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强调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PBL医学教学模式是由教师独立设计或者师生合作设计问题,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查阅资料、调查思考和讨论研究,小组成员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以及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5-8]。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提供问题的解答,只是作为监督者,整体把握和引导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于未知,对于“问题”的疑惑,不应期待和劝诱老师给予实时之解答,必须自行设法挖掘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相互研讨,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与LBL教学模式比较,PBL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远期教学效果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皮肤性病学PBL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学场地和硬件设备的准备以及高水平高素质具备足够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专业知识的教师等。本次问卷调查中,虽然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尚需进行教育学和心理学以及专业培训才能胜任皮肤性病学PBL教学,但多数教师均认为进行皮肤性病学PBL教学没有不可解决的问题和障碍,因此,从主客观条件来看,我国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皮肤性病学教学实施PBL模式是可行的。然而,我们的调查结果也表明,PBL教学模式存在缺点,如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系统全面等。其次,皮肤性病学的总论和各论中的每个章节的内容和特点有所不同,其需求的教学模式可能存在不同。另外,PBL模式的引入需要与之相应的评价与考核体系的建立,PBL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5-8],而目前关于PBL模式的评价与考核还缺乏公正统一的标准,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基于我国国情和我们的调查,我们认为我国现阶段皮肤性病学教学应该走LBL和PBL教学模式相融合的道路。21世纪的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导致人类健康观念的改变,也向医疗服务和医学教育提出挑战。目前,PBL教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尚属摸索阶段,如何和LBL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更是教师和学生面对的困惑和难题,需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樊小力,赵洪勋,薛效速,唐国慧,陈东会.强化预防战略意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3,2(2):64-66

[2]ZhangY,ZhouL,LiuX,LiuL,WuY,ZhaoZ,YiD,YiD.Theeffectivenessoftheproblem-basedlearningteachingmodelforuseinintroductorychineseundergraduatemedicalcourse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PLoSOne.2015;10(3):e0120884.

[3]OnyonC.Problem-basedlearning:areviewoftheeducationalandpsychologicaltheory[J].ClinTeach,2012,9(1):22-26

[4]SchmidtHG,RotgansJI,YewEH.Theprocessofproblem-basedlearning:whatworksandwhy[J].MedEduc,2011,45(8):792-806.

[5]刘可越,刘海军.创新教学模式在《药事管理学》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9):1858-1859.

[6]AlmyTP.Health,Society,andthePhysician:Problem-basedLearningoftheSocialSciencesandHumanities[J].AnnalsofInternalMedicine.1992,116:569-574.

[7]高洁,樊雷.PBL教学法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9):163-165.

[8]崔晓阳,李益,廖虎,等.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439-442.

作者简介:

宋珺,主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80

*通讯作者:

施伟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80

基金项目:

此项目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71727)、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院级课题(编号:11B06)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