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性沟通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情感支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3

非语言性沟通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情感支持

朱丹丹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CU江西南昌

摘要:气管切开对危重症患者抢救具有重要意义,但气管切开给语言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护患双方语言交流障碍,即沟通障碍。沟通是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1],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在实践中,语言沟通可以说是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始终,但对于气管切开患者来说,由于暂时的失声,导致语言交流障碍,由于非语言沟通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又可跨越语言不通的障碍,比语言性信息更富有感染力,所以非语言沟通在护患交流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可以丰富护理人员沟通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采取各种方式能有效地增进护患互动,从而改善护患关系[2]。

关键词:非语言交流;气管切开;患者;情感支持

气管切开患者由于语言交流障碍,其各种需求只能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目光、手势来表达,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及得到关爱。所以,护患之间使用非语言行为进行与病人交流思想,传递感情,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使其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非语言沟通的主要形式及应用

非语言沟通是指以沟通为目的的非语言行为(肢体语言),即通过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如果一个护士举止大方,各种操作技术娴熟,必定会给患者留下美好印象,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使其产生依赖感与亲切感,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从而达到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认为语言表达在沟通中只能起方向性及规定性的作用,而非语言才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的思想及感情[3]。

1.1肢体语言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感情的全部表达=7%言语+38%声音+55%体态语言[4]。肢体语言交流护士示范做,患者模仿,直至患者基本掌握。如舔嘴巴表示口渴;拍肚子表示饿;伸出大拇指表示要大便;伸出小拇指表示要小便;鼻翼耸动表示有痰;闭合双眼表示要睡觉;手掌放在前额表示头痛;手掌放在切口处来回移动表示切口痛;手掌上下翻动表示要翻身;摇头表示否定;点头表示肯定等。以后护士通过观察患者表情,结合生活规律,准确判断其所需,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达到沟通的效果。

1.2.目光语言在护理气管切开的患者时,护士可以通过眼神表示鼓励、关注、安慰,使患者产生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稳定患者的情绪。气管切开后患者发现说不出时,表现出紧张的心理,他们询问的目光中带着几分惊恐和无助,此时护士应用平静肯定的目光注视患者,为患者拉拉被子、拍拍手,与患者握握手,并予以解释,告之失语是暂时的,鼓励患者树立信心,接受暂时失语的现实,使其渐渐平静下来,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8]。

1.3书面语言由于患者暂时性失语,书面语言成为患者与医务人员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5]。为患者准备纸和笔,让能书写的患者直接书写表达自身感受与需要,并及时给予解决。对不能书写能识字者可以用拼音法,如应用沟通板一。上方为拼音表,内含23个声母、24个韵母、整体认读音节16个及4种声调;下方是可涂擦的写字板。此沟通板适用于熟悉拼音但不熟悉拼音打字的患者。及沟通板二,上方为26个拼音字母及4种声调,下方为可涂擦的写字板。此沟通板适用于熟悉拼音打字的患者。护士和患者共同确认适合的沟通板,护士点取沟通板上的字母进行拼写,患者通过点头摇头或点手指的方式确认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不识字者,护士将常见不适或患者可能要提的问题书制作成卡片,请患者随护士指着或阅读卡片上的内容作出相应反应,如点头或摇头[11]。

1.4触摸语言让患者有归属感,更能体现对患者的亲切和关注的情感。在护理发热患者时,用手触摸其前额;当患者躁动不安时,轻握患者的手并耐心询问其原因;当患者难以入睡时,示意其该休息了,并为其创造利于休息的环境,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护士每时每刻都在关注他。

1.5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心灵的镜子”[10],面对病痛的折磨,环境的陌生,沟通的障碍,时间的煎熬,生还的渺茫,没有亲人的陪伴与呵护,就连最简单的想法和最基本的需求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护士常用温和的面部表情,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有利于治疗、护理工作的展开。护士是患者接触最频繁的人,当患者焦虑时,护士应面带微笑与其交谈本身就是“安慰剂”;当患者恐惧时,护士镇定、从容不迫的笑脸能给其镇静、希望与安全感。

1.6其它体态语言在人际交往中,仪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南丁格尔说: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医护工作具有特殊性,因此,社会对医护人员的仪表、举止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护士的仪表,应以庄重、典雅为美,医护人员应衣着整洁,容貌修饰自然大方,举止端庄,保持精神焕发。端庄的仪表,整洁得体的服饰,沉着冷静的举止,认真细心的态度是护士缩短护患距离的基础,给人以亲人般的感觉。在危重患者面前表现出积极、镇定、沉着等。可增强患者安全感和对护士的信赖感。在护理治疗时,如果能够运用熟练的技术,护士在工作中表情自然,仪表庄重,娴熟的业务技能,可以使患者增强安全感和对护士的信赖感,这在治疗及抢救过程中都及为重要;如静脉输液一针见血等。从而达到护患之间的默契和配合

1.7类语言的伴随类语言是随语言交流过程而产生的诸如啊、嗯、打哈欠、叹气等的声音。研究表明[5],在面对面的信息沟通中,有38%的效果来自于以语气为主的类语言沟通。伴随体态发出的这些非语言声音,有的是情绪的自然流露,有的则表现了情感程度上的加重。我们给患者解释时说话的节奏不宜太快,音调也不宜太高。要善于用类语言表达自己对患者的安慰、鼓励、信任、希望和情绪支持[7]。

2气管切开术各期的沟通方法

2.1气管切开术前的沟通气管切开术前,简明扼要地向患者解释气管切开的必要性、手术部位、麻醉方法、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配合要点等,并强调较好的配合,手术30min即可完成。本组患者对手术有了初步认识和心理准备,均能积极配合治疗。

2.2气管切开术中的沟通患者在局麻下行气管切开,意识清楚。术前虽已予解释,但当在进行切开操作时,由于对气道的刺激,患者会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窒息感,会使患者感觉痛苦难受,出于无助与本能反应,患者会出现反抗不配合的表现,这时作为护理人员应该留在患者身边,多加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除语言上给予安慰外,适时轻拍患者的手,以示安抚,使之感到被重视,被关心,有安全感。

2.3气管切开术后的沟通

2.3.1术后24h的沟通患者术后表现为发音、伤口疼痛、不适应机械通气等,又不能表达,出现焦虑、烦躁。术后24h应设专人护理,细心观察患者,教会其如何随呼吸机呼吸,及时解决患者的需要。

2.3.2术后24h至拔管前的沟通术后24h到拔管前的沟通这时期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对自己以后的生活会有所担心、需求以及对病情主诉有明确表达能力,并能与人交流信息。因此,在此时作为护理人员就更必须用各种的方式、方法与其沟通,为患者能早日拔管做好准备。可以用以下方法:①利用面部表情沟通:如用点头、眨眼示意方法,用简单、易做的动作,让患者表达其意思。②用书面表达方式沟通:患者可用纸张和笔直接书写,以表达其需求。③语言的沟通:患者虽然不能发音,应该多主动与患者交流,多与患者说话,并鼓励其说话,用口型去做理解。护士运用各种方法,及时了解患者发出的信息,能理解到他要表达的意思,满足到其要求时,同时指导家属与患者进行交流,有条件时,让家属给患者备一个随身听或半导体,良好的亲情,能给患者以莫大的安慰[9]。

2.3.3堵管至拔管期的沟通患者能自主呼吸及自行排痰可行堵管或直接拔管,为了防止部分患者由于长时间通过气管套管呼吸产生依赖,担心拔管后再出现呼吸困难,堵管时表现紧张、恐惧、甚至屏气的现象。在病情进入恢复期时,护士应经常暗示患者病情恢复良好,已出现拔管指征,拔管后可加快疾病的恢复。拔管前了解患者对拔管的疑虑,给予解释,拔管后护士即鼓励患者交谈,患者为能正常发音而高兴,疑虑随即消除。

2.3.3堵管至拔管期的沟通病人能自主呼吸及自行排痰,可行堵管。部分病人由于长时间通过气管套管呼吸因而产生了依赖性,担心拔管后再出现呼吸困难,堵管时出现紧张、恐惧甚至摒气的现象。在病情进入恢复期时,可暗示病人,病情恢复良好,已出现堵管指征,堵管后可发音,可加快疾病的恢复。堵管前耐心向病人解释堵管方法,让病人了解堵管是安全的,先部分堵管,2~3d后全堵管,堵管后护士多巡视病房与病人交谈,分散其注意力给予安全感。全堵管2~3d无异常情况,予拔管。拔管前了解病人对拔管的疑虑,给予解释,拔管后鼓励病人交谈,减轻焦虑。

3小结

在临床,受传统临床护理工作定位偏差的影响,往往注重技术操作及治疗措施的落实,而忽视了与病人沟通。在与气管切开患者的交流中,利用良好的非语言交流,通过眼神、动作、表情、体态等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状况,赢得患者的信任,有助于建立治疗性关系,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这不仅使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最终达到治疗患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优红.非语言沟通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283–02.

[2]牟学荣.非语言沟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技巧.齐鲁护理杂志2005(10)11:11.

[3]曹佩文,杨佩璇,吴佩雁等.沟通理论在暂时性信息交流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14-515.

[4]林记明.体态语言的功能及其应用.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9(4):47-51.

[5]刘丰,林翠峰,王励.浅谈有效沟通在气切术后清醒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3):302-303.

[6]朱亚丽面对失音的患者[J]中华护理教育2011,11(11):1672-9234

[7]张惠.关于护理工作中提高交流能力的探索[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3,22:101.

[8]王雪英.心理护理在ICU患者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53-2260

[9]张玉琴.人工气道患者的沟通技巧[J].2013,10(7):1672-9455

[10]李萍何文静.非语言交流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10月第9卷第28期中

[11]杨丛萍.机械通气患者爱心沟通板的制作与使用[J]护理学报,2012年9月第19卷第9B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