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援助技术在灾区各类人群中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心理援助技术在灾区各类人群中的研究

黄瑜

黄瑜(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015)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110-01

【摘要】介绍了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的分类、心理反应等,强调通过交流沟通、社会支持、自我减压、建立联络中心、防止过度关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等心理援助技术。

【关键词】地震心理反应心理援助护患关系

“5.12”汶川大地震不仅夺去近7万人的生命,在瞬息之间使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摧垮数以万计的房屋,给灾区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同时也对灾区人民、救援工作者产生严重的心理伤害。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早日从大地震的阴影中走出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现将灾区部分人群心理变化情况和心理援助技术介绍如下:

1灾区心理受灾人群的分类

大致分为五类人群:

①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②现场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

③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④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的灾区以外的社区成员,以及对灾难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

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这类人群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2常见的心理反应

①恐惧。

②无助。

③悲伤。

④强迫性重复回忆: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灾难的画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最恐惧最悲伤的画面[1]。

3心理援助技术

3.1社会生活中的心理援助

3.1.1防止“过度关心”[2]

首先是让灾民忘掉自己不幸者的身份,而不是一遍一遍地强化这种角色。“过度关心”不利于灾民的心理恢复和重建。最好的心理疗法是先引导他正视这段苦难的经历,把自己的痛苦说出来、哭出来。这样来打开他的心扉,从而为以后的心理恢复和重建打下基础。

3.1.2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幸存者与家人朋友在一起

采取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的办法,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

3.1.3提供准确信息,充分发挥传媒的社会稳定功能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个体的不良情绪。

3.1.4对儿童的心理救助

应尽快为孩子们建立一个类似学校的安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重新回到一个与同龄人共同学习和游戏的环境,这样将会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和稳定感,感觉生活又重新回到正轨。由于一些孩子会出现失眠、惧怕黑暗的现象,可以让孩子开着灯睡觉,并在睡前安排讲故事等活动。同时,建立儿童失散亲人联络中心,帮助孩子们尽快找到父母。

3.1.5对于中学生的心理救助

可以安排团体讨论让他们充分抒发感情,同时教师或志愿者应及时进行认同和鼓励。此外,还可以组织年龄较大的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参与救助他人,或围绕重建家园进行资料收集和方案设计,把对灾难的经验转化为创造力培养,将利于青少年灾后的快速心理恢复。

此外,给予希望和传递乐观精神,可使其看到光明前景,有效地应付危机。强制休息、鼓励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给当事人提供宣泄机会,有助于疏导当事人造成自我毁灭的强烈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压抑。

3.2临床护理工作中采取的心理援助

3.2.1临床常用的心理护理评估方法

主要有主观评估法与客观评估法。主观评估法包括临床观察法、调查(访谈)法,同时结合研究者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客观评估法主要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借助常用的心理评定量表。

3.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相应措施,通过自己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及耐心来创造一个充分信任及支持感的气氛,并通过自己扎实的临床知识及技能,增加患者对自己的信任。通过交谈掌握患者的内心世界,生活上多关心、体贴患者,心理上多与患者沟通,理解患者的情绪反应,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战胜疾病的前提。

3.2.3保持心态

护理人员在护理创伤患者时要保持心境的稳定,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引导患者诉述,对患者情绪加以诱导,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3.2.4帮助患者“自我减压”

对于一些出现心理危机的患者,主动接近、主动去交流沟通,从情感上与他接近,让他信任你,才能使他表达出真实的情感,从而对“症”下“药”。同时帮助心理受灾人群认识、面对、接受事实,并能适当地将情绪发泄出来,学会自我减压。

3.2.5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及沟通技能,有较扎实的知识和一定的社会阅历,才能适应现代医学和患者的需要,从而为创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及建立成功的心理援助打好基础。

4总结

心理援助的方式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宗教因素,并加以尊重。心理护理虽然对提高临床护理服务品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多数护理人员仅局限于一般的宣教式心理护理,缺乏具体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病人心理问题缺乏动态研究,心理护理流于形式。今后可以加强对这方面的学习,通过自学、继续教育等形式使护士对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治疗等理论方法掌握成熟,从而给予患者更全面的心理援助。

参考文献

[1]胡伦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社,2008,36.

[2]张黎明.临床心理护理方法探讨.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