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之间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3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之间关系研究

蔡敏

蔡敏

(常州市中信经纪有限公司常州213003)【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当前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状况,进一步探讨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使用了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结果如下: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父母教育方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偏爱因子及惩罚严厉因子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2、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自我和谐度各因子所呈现的相关较为显著,且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和谐度各维度产生的预测力不尽相同。结论:大学生自我和谐与早期父母教养方式有明显相关。

【关键词】大学本科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

【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01-02

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RearingStyles),是指父母为使子女身心健康成长所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使用的方法和具体的行动等相对稳定的行为的集合及其所营造出来的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是对父母价值观、文化修养、教育态度等多方面的集中反映[1]。自我和谐(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是指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5]。家庭教养对青少年自我和谐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家庭环境因素、父母教养方式。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就曾对此进行了研究。如关于家庭经济问题,家庭经济贫困的孩子自我和谐程度较低,这可能是由于父母的拒绝和惩罚引起的。[15]

Pattersont,Baldwin发现,严厉惩罚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更有容易出现自我与经验的不一致,形成问题行为。[2]我国学者邹琴、李文虎研究发现,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总分呈显著相关,与自我和谐各个维度之间存在密切相关,且父亲的教养方式(如过分干涉)与总体自我和谐的相关要高于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它们的相关,父亲和母亲的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呈显著正相关。[3]沈怡芳、蔡春岚等研究发现,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家庭亲密、情感表达及娱乐性呈负相关,自我的刻板性与家庭成功性呈正相关,自我和谐总分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与娱乐性呈显著负相关。[4]罗薇、戴晓阳研究表明,大学生家庭亲密度与自我和谐有正相关。[6]王彦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自我和谐总分与家庭环境矛盾呈显著正相关。[11]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上海某大学3个院系的大一、大二及大三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问卷406份,有效问卷387份。其中男生58人,女生329人;城市182人,乡村205人;独生子女140人,非独生子女247人;大一新生215人,大二、大三分别为105人和67人。

1.2研究方法

采用岳冬梅等人在1993年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该量表的父亲教养方式量表与母亲教养方式量表各有66题(每个量表均有8题不进行计分),是岳冬梅等人通过对390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初测和重测得到的,并被广泛作为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工具。

采用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SCCS),该量表由35个陈述句和相应的问题条目组成,包括3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较高。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计算总分时先将“自我灵活性”反向计分,再与其他两个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自我和谐程度越低。在大学生中,可以以低于74分为低分组,75-102分为中间组,103分以上为高分组。

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运用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2研究结果

2.1SCCS和EMBU的评定结果父母教养方式得分见表1和表2。男女学生得分经t检验发现: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的得分越高,表明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越多,而其他因子的得分越高,则表明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越多。父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惩罚严厉因子存在性别差异:父亲对男生更加严厉,而对女生更多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虽然偏爱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上没有统计学显著性,但是男生分数均高于女生,说明父亲对男生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较多,而对女生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较多;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及偏爱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女生分数显著高于男生,而在偏爱因子上,男生分数显著高于女生。

表1父亲教养方式性别差异

结果发现:自我和谐总分与父亲及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及母亲教养方式的惩罚严厉因子、母亲的自情感温暖,母亲的过分干涉因子和偏爱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自我与经验不和谐与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拒绝否认因子、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过分干涉因子及偏爱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自我灵活性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及母亲偏爱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刻板性与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及拒绝否认因子、母亲过分干涉因子及偏爱因子呈显著正相关。

2.2.2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回归分析分别以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因子、自我灵活性因子及自我刻板性因子为因变量,以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4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与自我和谐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见,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和谐及各维度的回归效应显著。可以解释自我和谐总分变异的21.9%,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变异的19.3%,自我灵活性变异的8.8%,自我刻板性变异的26%。

3讨论

本研究发现,父母对男女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父亲对儿子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各方面分数均高于女孩,母亲在女孩的情感温暖较多,而对惩罚严厉上得分较高,说明中国的父亲对男孩比对女孩有更多的不良教养行为,但对男孩也更加宠爱和保护,与前人研究相一致。母亲对女孩更加保护,给予更多情感温暖,对男孩要求更加严格,可能由于母亲认为女儿更好教养,并且感情细腻,需要更多感情上的照顾。父母亲的温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度保护的归因主效应显著。说明这些不良的教养方式与不良的归因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9]在不良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的归因方式,往往把坏事情归因于自己,把失败归因于普遍的,持久的、自我内部的原因,把成功和好事情归因于暂时的、局部的和外在的原因,长久持续地消极归因,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因而产生消极的归因方式。

研究发现,父母亲的过多干涉和过保护与归因方式产生交互作用,说明过干涉和保护对男孩作用不大,对女孩作用明显,使女孩产生消极的归因方式。[14]虽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对女孩的过度干涉和保护被视为一种正常的现象,而容易使男孩产生无助感,从而形成消极的归因,这一点与前人研究结果不一致。

外文参考文献

[1].RobertA.Wicklund:Thefallacyoftheprivate-publicself-focuseddistinction[J].Journalofpersonality,September1987,55(3):491-523.

[2]RickE.Ingram.Self-focusedattentioninclinicaldisorders:reviewandaconceptualmodel[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0.,107(2):156-176.

[3]Green,JeffreyConstantineSedikides,etal:Happymooddecreasesself-focusedattention[J].British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2003,42(1):147-157.

[4]Pyszczynski,T.,&Greenberg.Evidenceforadepressiveself-focusingstyle[J].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1986,50:95-106.

[5]RogersCR.Atheoryoftherapy,personality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asdevelopedintheclient-centeredframework[J].InKOCH,S(Ed.).Psychology:AStudyofscience.NewYork:McGrawHill,1959:184-256.

[6]NaneyDarling&LawreneeSteinberg,ParentingStyleasContext:AnIntegrativeMode[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3:113(3):487-496.

[7]FrancesF.Prevatt(2003).Thecontrbutionofparentingpracticesinariskandresiliencymodelofchildren'sadjustment:The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Nov.21,ProquestPsychologyJournals469-470.

中文参考文献

[1]石彩虹.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关系[J].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69-70.

[2]陶莎、林磊.3—6岁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及影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3期:40-60.

[3]王春莉、廖风林.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9月(20):35-37.

[4]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1994年第2卷第1期:19-22.

[5]王丽芳,阎克乐,王志波.高三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人际信任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月14卷6册.

[6]王蔓娜,刘金凤,韩凤玲.不同自我和谐程度大学生的个性差异[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4):258.

[7]张松.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156-158.

[8]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137-146.

[9]王志梅.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5月(6):81-93.

[10]杨云云等.儿童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城乡比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第6期:152-155.

[11]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

[12]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综述[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5).

[1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侯静,陈会昌.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2).

[15]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6.

[16]岳冬梅,李鸣杲,金魁,丁宝坤.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精神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第五期.97-100.

[17]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王垒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18]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