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探究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1

感知探究运用

乔海燕

乔海燕(湖北省枣阳市第四实验小学湖北枣阳441200)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9)02-0055-01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教学重点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课堂越来越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本着这一指导思想,围绕教学重点和目标,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我根据知识内容和特点,选择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将这节课安排为感知、探究、运用三个部分,引导自学、合作探究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迁移法、操作体验法等几种学习方式,在观察和思考中发现,在活动中主动地探索,在实践中感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

一、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创设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教学情景来进行教学活动。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太密切,生活中难以找到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形。因此,这节课我就直接从旧知识的复习直接切入,出示几个用分数表示每个图形阴影部分的大小的填空题,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通过填分数、找相等的分数,导入本节课。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也就是直观看图或对分数的理解来说明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分数是相等的。然后明确这节课我们要研究这些“相等的分数”,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设计的目的,其实不仅仅简单地完成了导入这一目的,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已经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也为后面进一步的研究做了铺垫。

二、引导探究归纳规律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何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将课程标准的这一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呢?

在学生对相等的分数已经有了初步感知以后,就直接提出:除了看图,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说明它们是相等的吗?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将学过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提出“这些相等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样一个导向性的问题,然后进行小组活动。为使学生的小组活动落到实处,我用题卡的形式对学生的活动提出了要求,这样学生就有了活动的方向,体现小组活动的有效性。学生通过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找出这些分数的内在联系,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总结出规律以后,让学生小声读几遍后提出: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对基本性质中的重点词语进行交流和理解,对0这一例外的情况做了处理,沟通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规律之间的联系。在这些活动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思考以后,不急于让学生来归纳总结,而是让他们先对自己说一说,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梳理后,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讨论。这些活动,其实就是学生对相等的分数进行再认识、再升华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解决问题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给孩子一把钥匙,让孩子自己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给孩子一张天梯,让孩子自己去摘星;给孩子一杆猎枪,让孩子自己学会打猎。这个环节的设计,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写出大量相等的分数,丰富和拓展了学习研究的材料。然后通过观察、归纳和思考,发现数学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还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在发现中学会学习。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归纳和理解了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后,出示了一个填空题。通过基本练习来强化和巩固对这一性质的理解。然后回归书本,完成例二。通过例二,让学生说思路,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以后教学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最后,设计了两个开放性的题目。老师说分数,学生说和它相等的数,对本节课内容做了拓展延伸。由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得出和它相等的分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总结以后,出示了一个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