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人口》一节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节教学设计

唐有祥

江苏南通天星湖中学唐有祥

【中图分类号】G68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153-02

[教学内容]《地域文化与人口》

[设计思想]本节是本单元最后一节,前三节分别介绍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容量和人口的迁移;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迁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节教材是对前三节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课程标准》要求,能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其中,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探究重点。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情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这部分教材难度不大,但是在高考试题中还是可能出现相关的知识的。

为了便于让学生学好这一内容,在教学中以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作为切入点,来解决这一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能力目标:学会整理、分析材料并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合作探究问题;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阅读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了解我国有关法律;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我国文化与人口;中国文化与人口。

[教学方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内容整合: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化举例南通文化现象(语言、习俗等等)小组讨论外国婚俗及宗教现象小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人口关系→小组讨论目前中国人口现象及原因→总结中国文化与人口关系→归纳地域文化与人口关系。知识结构,如图一

(二)探究。

[教学活动设计]

1、问题情境设计。

(1)借问“从小我们就接触文化这个名词,那么,什么才是文化呢?文化的内涵到底有哪些呢?”

S:学生讨论、发言;

S: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形式多样。

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入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对人口发展产生诸多影响,其中,尤其是婚俗和宗教等对人口发展影响较突出

婚俗主要影响出生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明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S:学生讨论、发言;

初婚年龄和出生率的关系是怎样的?(理解我国在建国以前乃至建国以后较长时间为何出生率偏高?)

S:学生讨论、发言;

婚姻稳定度对出生率有何影响?(理解许多西方国家出生率偏低的相关原因)

S:学生讨论、发言;

(3)阅读“晚婚的爱尔兰妇女”。在地图上找到爱尔兰,查阅资料,了解该国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的人口状况。

理解在爱尔兰,由于女性晚婚而少生的孩子,在数量上超过了因避孕而少生的孩子。

(4)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育、职业选择和人口流动等方面。

①古今中国生育观有何变化?这对人口发展有何影响?

S:学生讨论、发言;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当代中国初婚年龄变大,晚婚晚育成为时尚,人口压力得到缓解;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随着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多育多子、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得到扭转。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关于婚育的相关规定。

②传统社会推崇的职业选择顺序发生变化,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从事工商业的人口越来越多

③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自给自足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方式。因此,安土重迁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而改革开放以来,封闭保守的社会环境被打破,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婚姻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人口的身体素质何文化素质大为提高。

2.重点难点狙击。

a.两种婚俗:①初婚年龄——早婚使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加快人口增长;

②婚姻关系——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偏高,再婚现象多,使出生率降低。

b.一种特殊原因——宗教。宗教为扩大势力,一般鼓励人口增长,使出生率大增。

c.婚姻政策在变化: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d.生育观念在变化: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e.择业理念在变化: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f.居住理念的变化: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教学活动安排:

活动甲:出示西双版纳、黄土高原等各地民居的图片,组织讨论文化现象;列举文化现象,列举典型的南通文化(如语言和民俗等等),归纳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含义

活动乙:上网搜集国外的婚俗,搜集外国的初婚年龄及离婚率的数据,搜集三大宗教中有关生育、堕胎等规定,课堂上小组交流并分析出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活动丙:展示张骞状元榜、中国传统大院居住分配、中国民工流图片,出示中国家庭人口数变化统计资料,出示中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口变化数据资料,组织讨论中国文化与人口的关系。

教学方法手段。

⑴综合法:

如:展示投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讲述相关古语“学而优则仕”等等;

解释相关民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等等。

⑵比较法:

如:比较外国婚俗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的婚育观念;

比较我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婚育观念、择业顺序的变化

⑶逻辑法:

如:概括外国文化影响人口发展的婚俗和宗教两大因素;

概括中国文化影响人口发展的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三大因素,并形成网络层次图,图1和图2:

⑶多媒体手段:

如:ⅰ.投影展示西双版纳、黄土高原等各地民居的图片;

ⅱ.搜集国外的婚俗,搜集外国的初婚年龄及离婚率的数据,搜集三大宗教中有关生育、堕胎等规定;

ⅲ.展示张骞状元榜、中国传统大院居住分配、中国民工流图片,出示中国家庭人口数变化统计资料,出示中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口变化数据资料;

ⅳ.展示投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教学流程编制如图]

[教学反馈评价]

(略)

课后探究

思考:古代人为何认为“多子多福”?现代社会这种观念又为何变得不科学、不现实?

经典例题

[教学效果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