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太阳穴刺法的临床分析

/ 1

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太阳穴刺法的临床分析

朱风彬

朱风彬

(山东陵县人民医院253500)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153-01

紧张型头痛(tensionheadache,TTH)是最常见的一种头痛类型,一般认为其患病率高于偏头痛,约占门诊头痛患者的半数。分为2种亚型:①发作性紧张型头痛(episodictension-type,ETTH)。②慢性紧张型头痛(chronictension-type,CTTH)。ETTH和CTTH的区别在于ETTH每月15天以内至少有10次头痛发作,每次持续30min~7天之久;而CTTH则每个月至少有15天的头痛发作。本病多见于青、中年,儿童也可患病,男、女无差别。病初症状较轻,以后渐渐明显加重。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特征是头部呈钝痛,无搏动性,头痛位于顶、颞、额及枕部,有时上述几个部位均有疼痛,头痛程度属轻度或中度,不因体力活动而加重,常诉头顶重压发紧或头部带样箍紧感,另在枕颈部发紧僵硬,转颈时尤为明显,无畏光或畏声。少数患者伴有轻度烦躁或情绪低落。查体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颅周肌肉如颈枕部肌肉,头顶部及肩上部肌肉常有压痛,有时轻轻按揉,患者感到轻松舒适。脑部CT或MRI应无异常,不伴有高血压及明显的五官科等疾病。紧张型头痛的治疗可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此外,根据我国中医理论进行针刺及按摩治疗均有一定的疗效。近年来国内相继整理开发一些中医药物并已应用于临床,其特点系根据中医学理论对头痛的认识,辨证用药,标本兼顾,可防可治,且毒副作用较少。不论单独应用中药或与西药联合治疗,甚至配合物理及心理治疗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此文通过分析30例太阳穴刺治疗紧张性头痛,探讨该治疗方法的优势。

一临床资料

采集我院2008年7月-2014年2月3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者70岁,病程最短为4个月,最长为30年,患者均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疼痛持续半年以上,发作频率高,每次疼痛时间持续半小时-7天,每月疼痛次数不少于15次,疼痛为双侧痛,不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头皮发紧,无血管波动感。

二治疗方法

取穴:太阳穴为主穴,配穴为病程较长年事已高的患者加用合谷,列缺,百会,风池及三阴交。根据患者病情及年龄取舒适体位,选用直径0.38长75mm一次性针灸针,取单侧或双侧太阳穴,常规消毒太阳穴,沿颧弓上缘直刺进针约5mm,进入颞窝后针身与皮肤呈10-15度,针尖斜向下颌角方向,透刺至颊车穴;此外太验血进针深度根据患者体质胖瘦而定,一般进针55-65mm,进针时要询问患者表情及感觉,防止针刺出现意外情况,留针25-30分,留针期间行针1-2次,采用平补平泄手法,配穴百会、风池、三阴交常规针刺,留针20分,5分钟行针一次,每天治疗1-2次,5-7天为一疗程,疗程期间休息2-3天,1-3疗程后评价疗效。此外治疗同时嘱患者暂停服用止痛药物。

三治疗效果

头痛、头皮紧张症状消失,情绪激动、受凉等因素诱发病情无反复,此外头晕症状减轻,头痛发作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不需用药或休息后缓解,个别仍需服药,经1-3疗程后,临床治愈18例,效果显著者7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

四讨论

太阳穴是一个位于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上方的一个穴位。其左被认为是“太阳”、右为“太阴”。它是中国武术上最早发现的“死穴”之一,所以在中国医学上该穴位为“经外奇穴”之一。太阳穴在临床应用广泛,该穴周围血管丰富,针刺时易造成血肿和出血,因此应用时务必胆大心细,本着辨证原则长针透刺太阳穴为主治疗该病征,可获良效,熟练应用此法解除病人疾苦。曾有过调查研究报道本病有上升趋势[1],因此研究有效减轻病人疾苦成为重中之重。

本研究通过分析30例太阳穴刺治疗紧张性头痛,探讨该治疗方法的优势。头痛、头皮紧张症状消失,情绪激动、受凉等因素诱发病情无反复,此外头晕症状减轻,头痛发作次数减少,间隔时间延长,不需用药或休息后缓解,个别仍需服药,经1-3疗程后,临床治愈18例,效果显著者7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3.3%。可见此法在治疗紧张型头痛方面有一定疗效性,因此可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等.疼痛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