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脉散的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1

生脉散的发展

褚建宏

褚建宏(辽宁省北票市中心医院辽宁北票122100)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403-01

【摘要】生脉散在剂型、处方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生脉散的发展

生脉散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为“益心复脉”的优秀古方之一。方中人参甘温大补元气,麦冬甘寒养阴生津,五味子酸甘敛肺止汗,三药合用具有益气、养阴、固脱、复脉之功能。近年来,生脉散在剂型、处方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显著的发展。

1剂型的发展

生脉散已有820多年的历史,宋代煮散很盛行,常把药物加工粉碎成颗粒,按照服用的次数和剂量要求,将每剂药分成多份,每次用少量的水煎煮一份,去渣橙汁服用。煮散剂的特点是用药量小,疗效高,由于把药材预先制成了粗粉,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容易煎出,故可以缩短煎药时间。但是,煎散又有前加工不便,不利于储存,外形难以鉴别和核对等不利因素。目前,中药调剂中,煎散方法的使用很不普及。随着中成药制剂技术的发展,近年又有生脉饮口服液、生脉胶囊、生脉注射液等新剂型、新制剂面世。

生脉饮口服液的制法一般分为三个步骤:(1)选择适宜的溶媒(65乙醇)和方法(渗漉法)提出药材中有效成分,经浓缩和精制尽量除去杂质;(2)加入矫味剂(单糖浆)、抑菌剂(苯甲酸钠)等附加剂、溶解、混匀、滤过至澄清;(3)按注射剂制备工艺要求,灌注分装于安瓶或适宜容器中,熔封或密封,经灭菌即得。口服液与汤剂相比较,具有服用剂量小、味好、吸收快、疗效发挥迅速的特点,由于可大量生产,免去临时煎煮的麻烦,应用方便,很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口服液经灭菌处理密封包装,质量稳定,携带方便。但是也存在着生产设备和工艺条件要求高,成本也较高的缺点,有时在稳定性方面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生脉胶囊制备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有效成分不易流失,胶囊剂一般在胃内3-10分钟即可崩解释放药物,具有易吸收、奏效快的特点。生脉注射液是在改变生脉散剂型上而成的可肌注也可静注的灭菌制剂。奏效迅速、毒性低,未发现任何副作用,被国家指定为急诊科室必备用药。

2复方研究的进展

生脉散新剂型的研制成功与有关的中药成分研究取得的成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临床疗效确切可靠,现代实验也证明,复方的药效优于单味药及单味药的简单加工。经对生脉散的研究表明,生脉散的独特疗效有其独特的物质基础即;5-羟甲基-2-糠醛(5-HMF)。单味人参、麦冬、五味子在煎煮前均不含5-羟甲基-2-糠醛(5-HMF),单味五味子水煎后能产生少量的5-羟甲基-2-糠醛(5-HMF),人参、麦冬的水煎液中均未发现。麦冬与五味子配伍的水煎液中5-羟甲基-2-糠醛(5-HMF)的含量显著提高。由此推断5-羟甲基-2-糠醛(5-HMF)的形成可能与五味子的酸性有关,而其含量主要受麦冬的影响,以煎煮1.5h为最高,且前两次煎煮即可提取完成。

3适应证的扩大

生脉散出自《内外伤辩惑论》,倍受历代诸家推崇。人参、麦冬、五味子三者配伍后,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的功效,主治热伤元气,阴液亏损的气阴两虚,症见汗多、口渴、咽干、喘急欲脱、形体倦怠、脉虚无力,久病心肺两虚、气阴不足、咳呛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象虚软。其中人参补肺益气以生津为主药,辅以麦冬养阴、清热以生津,佐以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而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固表止汗之功效,使气复津回、汗止而阴存。近年的临床研究表明,生脉散的三味药,在对心脏方面超过了三味药的简单相加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肌对缺氧的耐受性,提高心输出量,降低冠状动脉阻力和心肌耗氧量,以及改善微循环障碍等,从而起到强心升压作用。临床研究还表明,生脉散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轻脂质氧化程度,延缓细胞衰老,具有抗疲劳、增加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对非特异性炎症也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临床应用心血管疾病方面;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心肌炎、心律失常。呼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休克;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恢复期。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甲亢性心脏病、糖尿病。也用于肿瘤辅助治疗。临床还根据生脉散具有抗病毒、退黄、降酶、促进肝细胞修复等的作用,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