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探析

吕素珍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教学;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吕素珍,任教于广东省惠州市仲恺中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也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寻新的更有效率的教学方式。本文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在新课标的框架下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

一、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原则

1.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首先必须遵循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原则,新课改的要求是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改革时必须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保证,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确保在数学课堂教学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内容应联系实际的原则

根据初中课程新课标的要求,要注重学生将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生活来理解数学知识和原理,因此在改革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必须注意把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把初中数学课程中的原理和知识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注重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科,非常适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在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和问题,开展开放互动式的教学或自主探究式的教学,增加初中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和思考,并亲手进行操作或观察,让学生在思考与观察中增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为培养其科研探索精神打好基础。

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方式

1.开展探究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其思路选择、思考技巧及思维结论,包括见解、发现和突破,最常见的创新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意思维以及逆向思维四种类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依据创新思维的理论,结合创新思维的特点,将创新思维贯彻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寻求多种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真正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尤其在初中几何教学中,可以多采用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几何问题,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

教学案例1:已知:⊙O1和⊙O2相交于点C和D,O2O1的延长线和⊙O1相交于点A,AC、AD分别和⊙O2相交于点E、F,求证:CE=DF.

这道例题有以下四个解题思路:

题解1: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同圆中相等的弦心距所对的弦也相等的性质,连结CD,由O1O2为CD的垂直平分线得,∠EAO2=∠O2AF,∵O2到CE、DF的距离相等,∴CE=DF

题解2:运用两圆相交公共弦定理及切割线定理的推论,连结CD,由O1O2为CD的垂直平分线得AC=AD,∵AC?AE=AD?AF∴AE=AF∴CE=DF

题解3:运用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及等角对等边的性质,连结CD、EF得AC=AD,∴∠ACD=∠ADC,∵∠ACD=∠F,∠ADC=∠E,∴∠E=∠F∴AE=AF∴CE=DF

题解4:运用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及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也相等的性质如,连结CD、EF得AC=AD,∴∠ACD=∠ADC,∵∠ACD=∠F,∴∠ADC=∠F∴CD∥EF,∴CE=DF

总结:以一题多解的这种发散性题型开展探究式的数学教学,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

数学实验,就是根据数学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要求,在对其进行分析后运用数学知识来建立模型,并通过各种实验工具得到结论的实验过程。初中数学实验教学就是要根据初中教学的需要,按照教材的要求,让初中生在创设的模拟实验环境中通过数学知识和实验工具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来研究、分析并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归纳和进一步验证来加深初中生对于数学定理和概念的直观认识。在初中开设数学实验课,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其它课程相比效果是明显的,也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教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下根据“等腰三角形”章节进行数学实验教学举例。

教学案例2:

(1)实验课题的引出

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三线合一。

(2)实验课题的开展

实验步骤1:利用几何画板先作一个任意边长的△ABC

实验步骤2:作出△ABC的中线AD、高线AE、角平分线AF,并同时测量AB、AC的长

实验步骤3:移动点C,使得AC=AB,得出初步结论

(3)实验的引深

让学生多次改变C点位置,并观察AD、AE、AF三条线,学生会发现不管C点位置在何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通过这个实验,启发学生寻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

总结,通过对一定数学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有关数学知识,可以使这些数学知识更有效的融入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当中,教师也由简单的讲授变为引导,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的目的。

3.开展开放式的互动教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并不存在于教师教授的过程之中,也不是学生听讲的过程之中,而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之中。开放式的互动教学,不仅可以营造开放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构造师生之间互动的教学关系,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互动开放性教学模式可以打破数学教育的沉闷,使数学的学习变得生动而有趣。

教学案例3:教师在讲授全等三角形的定理时,可以提问学生“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学生可能会回答各种不同的答案,教师可以进一步与学生开展互动,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图形说明,让学生当一会小老师,说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必要时可对学生进行引导,然后对其点评、归纳,得出结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有了互动,思维的碰撞使同学们兴奋起来,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

笔者深信,伴随着我国中学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深,初中数学教学也必将迎来新的局面。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抓住新课改的契机,努力探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迈入数学的宏伟殿堂。

参考文献:

[1]谢明初.面向新课程的数学教学观念的培育[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2).

[2]张亚平.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尝试[J].中学生数理化,2006(6).

[3]王义平.例说新课程数学问题的新特点[M].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10).

[4]周建洋.新课程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教育艺术,2007(1).

[5]张亚静.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的误区[M].新课程,2005(10).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仲恺中学

邮政编码:51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