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患者院前急救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猝死患者院前急救及效果分析

李园园

郑州市中医院4500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猝死患者接受院前急救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猝死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实施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院前急救,对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患者在院前急救结束之后有效率为20%(10/50)。急救成功患者前后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猝死患者在接受院前急救期间成功率相对较低,有关部门要能够建立起系统科学的院前急救工作体系,并对社会公众普及更多关于心肺复苏的知识,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提升医院院前急救水平,保证患者急救成功率得到提升。

关键词:猝死患者;院前急救;效果分析

所谓的猝死表示患者出现意料之外、突发的死亡现象。在一般状况下的猝死患者会在病症出现1h之内死亡。猝死有着较强的突发性,这就表明患者接受正确有效的院前急救显得十分重要。[1]针对猝死患者的急救措施包括电除颤和心肺复苏两种,选择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能够保证患者临床抢救成功率得到提升。为了分析猝死患者接受院前急救的方法和效果,现选择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猝死患者,并将其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猝死患者,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有38例和12例,年龄分布在32到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5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头晕、呼吸困难、四肢麻木、呕吐、乏力等,有的患者在没有出现任何症状时直接猝死。这类患者的急救半径处在1到5km之间,平均半径为2.7km。患者在接受心电图检查结果中显示心静止的有38例、心室纤维的有12例,存在既往呼吸系统疾病史的共有8例,占总人数的16例;存在内分泌系统疾病史患者有2例,占患者总人数的4%。

1.2方法

医护人员首先对50例患者进行电除颤和心肺复苏治疗,并选择相关的药物辅助治疗,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并对呼吸气囊实施人工通气加压,急救医护人员还要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双手进行交叉折叠,手掌心放置在患者胸骨之上,对其胸骨加以按压处理,控制按压深度为5cm左右、按压频率为100次/min。[2]电除颤方法则是医护人员保证除颤机处在备用的状态下,保证患者胸部得到暴露,选择复苏体位让患者胸部皮肤保持干燥,控制除颤机功率为360J,并对其实施单向波除颤,医护人员还可以结合其病情来堆砌实施反复的电除颤治疗,并且通过对阿托品、肾上腺素对患者实施辅助治疗,每隔5min对患者进行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每隔05h对其进行1到2mg阿托品静脉滴注。

1.3统计学方法

本文患者相关资料和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当统计学相关数据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在院前急救结束之后有效率为20%(10/50)。急救成功患者前后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目前的急救医学发展过程中,猝死患者接受急救过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院前急救、急诊处置以及ICU观察,在院前急救期间,医护人员要能够选择相应的急救措施,保证其病情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中。[3]所以,院前急救基本原则就是在对患者生命进行抢救之后,再治疗期基础疾病,这也是整个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的构成部分。猝死患者心脏出现停止跳动之后,其脑部血液流动可能会出现突然中断现象,导致患者出现意识丧失现象。猝死患者在接受院前急救期间,对其实施及时有效的人工呼吸、胸外除颤等处理方式能够暂时性地保证其心脑功能得到维持,为其获得更多的电除颤治疗时间。[4]电除颤治疗作为目前促使患者心脏停颤相对有效的一种方法,患者心脏停跳3s可能会出现头晕现象;停跳20s则出现晕厥;停跳40s会出现抽搐等症状;停跳6min患者脑组织就会出现明显的不可逆转的现象。根据研究来分析,若猝死患者心跳停止时间大于6min,没有接受及时的抢救,再接受急救时的成功率只有4%。所以,在心跳骤停之后的5min时对猝死患者加以抢救的最佳时期。所以,早期电除颤复律对于抢救猝死患者有着积极的影像。做好急救知识宣传也十分重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人工呼吸、胸外按压能够实现患者部分心脏功能实现维持,为患者获得更多的电除颤治疗时间。因此,也要尽可能为患者接受电除颤治疗争取较多的时间。[6]还要做好高危人群医学监护以及预防指导工作,保证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升。

在对院前猝死患者进行综合防治时要能够坚持“五早”的原则,也就是在早期启动生存链的基础上配合早期预防。其根本就是预防,通过开展相应的卫生宣教、心脑血管疾病不同的级别预防来提升人们对不同高危因素的防治意识,从根本上避免激动、劳累等诱发因素,从根本上减少人群出现猝死的现象。所以,还要尽可能完善目前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提升高危人群预防监测能力。通过对急救生存链核心要求的把握来强化人们对院前急救技术的了解,提升患者院前猝死复苏效果。

总之,猝死患者在接受院前急救期间成功率相对较低,有关部门要能够建立起系统科学的院前急救工作体系,并对社会公众普及更多关于心肺复苏的知识,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提升医院院前急救水平,保证患者急救成功率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何五建.78例猝死患者院前急救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1,04:15-16.

[2]周伟梁,秦伟毅,苏磊,华黎电,彭雄.院前急救心源性猝死病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14:2851-2852+2854.

[3]董蓓蕴,杨鹭琳.52例猝死患者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23:39-40.

[4]师聪红,张宝红,付敏.心脏性猝死患者52例院前急救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5:89-90.

[5]王东,苏登科.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猝死患者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1:2492-2493.

[6]王宇辉.心脏猝死谈院前急救体[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