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结肠炎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假膜性结肠炎治疗

刘宝臣

刘宝臣(黑龙江省宝清县中医院155600)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2-0394-02

【摘要】假膜性结肠炎(pseudomembranouscalitis,PMC)又称伪膜性结肠炎、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结肠炎、手术后肠炎、抗生素肠炎、抗生素诱发的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性肠炎等。PMC常发生于大手术后及一些危重和慢性有消耗性疾病的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口服洁霉素后,肠道菌群失调,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异常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肠道黏膜急性坏死性炎症。在坏死黏膜上形成假膜。患者常有腹泻和毒血症,严重时则休克,治疗不当病死率较高。PMC可通过接触传染,甚至发生流行。1985年协和医院陈德昌等报道:在1岁以内婴儿的肠道属正常。健康成人大便中PMC的分离率为0~3%。中医认为是湿热中阻,升降失调,清浊不分,以致泻下无度,属泄泻中的濡泄、餮泄范畴。

【关键词】假膜性肠炎中医治疗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多在50~59岁,女性稍多于男性。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病情进展迅速。

1.病因病理

早在1893年有人报道1例胃空肠吻合术后第l0天开始腹泻,第15天死亡,尸解发现有“白喉样肠炎”,这是第1例。1950年后即认为假膜性肠炎是抗生素治疗的并发症。任何抗生素均可能引起本病。直到1977年Larson报道1例认为本病是由一种毒素所致。近年来一些学者证实难辨厌氧梭状芽胞杆菌为诱发本病的主要病原菌。肠黏膜坏死的外毒素是本病的致病因素。过去曾认为本病是广谱抗生素所造成的菌群失调,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的一种类型,现在认为假膜性小肠结肠炎与金葡菌性肠道感染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另外,本病亦可发生于从未用过抗生素的患者。因为,大手术后和肺心病、糖尿病、白血病、肠道缺血、肠梗阻、肠道菌群失调等慢性消耗性疾病,使机体免疫——抗病功能低下,有利于难辨厌氧梭状芽胞杆菌等繁殖和生长,并产生毒素而致病。手术后发生本病时,肠腔内气体还能进入肠壁,使病情加重。在存活的病例中,可见肠道病变易恢复,仅留有小瘢痕,极少有肠萎缩而致肠腔狭窄者。

2.症状与体征

发病急,大手术后应用抗生素后数小时至2d内,发病时突感发热不适,腹痛、腹胀、腹泻、恶心,有的腹痛剧烈,似急腹症。腹泻一种为大量绿色水样便,类似霍乱,每日便量4000~5000ml,丢失大量液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再有细菌毒素和坏死组织毒素的吸收而致代谢性酸中毒,出现休克。尿少、肾功能不全。另一种为黄绿色黏液便,每天3~4次,多至10余次,量少,有的是血便,少数排出斑块状假膜,即所谓“管型假膜”或“结肠管型假膜”。腹泻一般在停药后l周左右即停止,个别可持续2~3周,甚至2个月。由于毒素吸收而发热,或高热,心动过速,全身软,少数有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或嗜睡。个别可发生中毒性休克,甚至产生中毒性巨结肠症、肠麻痹或肠穿孔,严重者不经适当治疗,病死率可达10%~40%。

3.诊断

具有上述症状和体征,便常规见脓细胞和白细胞增多,大便隐血阳性,涂片可见革兰阳性球菌大量增多,而阴性杆菌减少。如有条件可测定有无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毒素,血常规白细胞可高达10×l0lL以上,并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镜检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直肠、乙状结肠有多发性隆起的斑片或融合为大片的灰绿色、灰褐色假膜覆盖黏膜面,假膜主要累及左半结肠或全结肠到回盲部。腹部X线平片显示肠麻痹或肠曲扩张和液平面。

4.治疗

中医将本病分为4型:主要根据四诊所见证候,辨证施治,遣方用药,4型仅做参考。

①毒热炽盛型:湿热蕴毒,湿毒热邪互结,壅滞中焦,清浊不分,泄泻无度,毒热入血,证见高热、烦渴、衄血、尿短赤,下痢色清或蛋花样稀便,甚则热闭于内,耗精灼液,四肢逆冷,神志昏沉,舌质红,脉弦数或细数。宜清热解毒,分利清浊。常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黄芩、黄连、栀子、紫花地丁、大青叶或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活血化瘀和营用赤芍、牡丹皮、茜草,清热利湿、分利清浊用薏苡仁、车前子、滑石、生甘草,养阴清热,生津护液用玄参、天花粉、麦冬等。

②热感阴耗型:素体阴亏,或产后、术后气血两伤。温毒热邪久羁,阴血耗伤,大泻后多亡阴、阴虚体日衰、毒热之象日著,正虚邪实,证见高热不退、日晡潮热、口干欲饮、颧红、五心烦热、尿短赤、泄泻频作、舌质红、脉数,宜养阴益气、清热解毒,佐以分利清浊。养阴用玄参、麦冬、鲜生地黄、石斛、天花粉、鳖甲、白芍、熟地黄、白茅根、西洋参,清热解毒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黄芩、栀子等。

③脾虚湿盛型:因素体脾虚、湿浊困脾、运化失职、水趋大肠、不分水谷而成泻。再加湿热浸淫,不但耗伤胃阴,而且损及脾阳,以致脾虚湿盛、清浊不分,证见面色胱白、神疲懒言、食少纳呆、口渴不饮,或畏寒怕冷、水肿,腹泻频作,舌苔白、脉沉细。宜健脾利湿、升清降浊,用党参、白术、茯苓、猪苓、扁豆、山药、泽泻。温里升阳药如葛根、吴茱萸、炮制姜、肉桂、肉豆蔻等。滋阴收敛药如熟地黄、麦冬、五味子等。

④脾肾虚衰阳虚欲脱型:因倾泻无度必多亡阴、阴竭则阳无依附,致使阴绝阳脱,证见形体消瘦、四肢逆冷、畏寒倦卧、腹胀腹痛、泄泻直下、肛门外翻,甚者舌蜷囊缩、脉微欲绝。宜回阳救逆、温补脾肾。常用温里回阳药如附子、干姜、肉桂。温中健脾药如党参、白术、茯苓、肉豆蔻、吴茱萸、葛根等。

5.讨论

轻者可自愈,但可再发腹泻,重症高龄术后病死率50%~70%,近年及时诊治,病死率已降到30%以下。

防止滥用抗生素,严格掌握预防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18.

[2]何善明,袁海峰.中西医结合治疗伪膜性肠炎60例临床观察[J].2006,29(6):22-23.

[3]顾掌生.非抗生素药物所致的结肠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235-236.

[4]刘恩生,李玉珍,杨士伟.阿莫西林致出血性结肠炎2例.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2,4: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