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医疗

/ 1

发展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医疗

艾茹张海燕

艾茹张海燕(北京科技大学100083)

为了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近年来国家逐渐认识到发展社区医疗的重要性,大医院主要解决危重症、疑难病,而慢性病主要靠社区来管理、治疗。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饮食结构的变化,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加大,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骨关节病等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这些疾病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许多人不得不终生服药,而长期应用药物治疗难免会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有的人开始服用一种降压药,后来逐渐增加到两种,甚至服用三种降压药,血压仍然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也存在这种情况,有的患者一边注射胰岛素,一边口服降糖药,血糖仍然得不到满意的控制。长期、大量用药给国家和个人都将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中医疗法上,中医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有个体化用药特色的辨证论治,疗效好而耐药性、副作用少,中医还有很多种非药物疗法,对慢性病的控制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有针刺(体针、头针、腕踝针、腹针、皮三针、眼针等)、艾灸、拔罐(留罐、闪罐、走罐、药罐等)、刮痧、耳针、推拿按摩、刺络放血等,这些疗法都是建立在经络腧穴理论基础之上。中医认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共同病理机制都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衡导致的,通过针刺、艾灸等疗法刺激相应的穴位,就会对经络、脏腑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针刺、艾灸、刮痧等中医疗法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一点在古典医籍和现代研究早已得到很好的证实。

下面就针灸科的一些常见病举例说明:中风后遗症:这个时期的治疗主要是在社区进行。针刺方法是先针刺头针,然后做肢体的按摩和功能锻炼,再做体针和艾灸,最后是拔罐,这些疗法的综合利用,往往能起到非常好的疗效,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而三甲医院,由于分科太细,患者要做综合治疗往往要到不同的科室,增大了患者的就医难度。

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而且其发病日趋年轻化,一旦确诊,在调护不好的情况下基本上就是终身服药,由于药物的耐受性导致药量越来越大,种类越用越多,不仅加重患者和国家的医药开支,而且给患者产生很多不良反应。中医疗法对高血压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常用的方法有耳穴贴豆、耳尖放血、体针、刮痧、拔罐等,合理地使用这些技术不仅能够稳定血压,减少患者的药量,而且在高血压急救时能安全平稳降压,即刻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睡眠障碍:这个病的治疗可以采用针刺、背俞穴走罐、耳穴贴豆等方法,疗效确切,安全、便捷、价廉,无毒副作用,可以从根本上调整患者的体质状态,从而改善睡眠质量,避免了患者长期服用安眠药的不良反应。

痛经:原发性痛经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主要由于血浆中前列腺素增加,致子宫平滑肌收缩并造成缺血而引起的。非甾体类消炎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一线药,但由于胃肠道反应、皮疹、头痛等及较少见的消化道出血和肾毒性等副作用,而不能被大多数患者所接受。中医疗法主要有针刺、艾灸、耳穴贴豆、拔罐等,疗效好,深受患者认可。尤其是艾灸疗法全、有效、便捷、无痛,现代研究证明艾灸时产生的近红外辐射穿透力较强,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作用于腧穴,不仅影响腧穴表层,还可深入体内,影响经气、脏腑乃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不仅在慢性病的防治上能有较好的疗效,在一些急性病的治疗上也有很好的效果,比如上呼吸道感染时配合肺俞、风门、大椎、天突的刮痧或拔罐,能显著地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急性扁桃体炎在少商穴点刺放血、急性腰扭伤在委中穴点刺放血、刮痧治疗颈肩部疼痛等几乎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治疗范围广,安全、有效、便捷、价廉,具有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治疗的优势,实现了社区医疗“以人为本”的宗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扎根于基层的医疗机构,医患关系固定连续持久,如果能够做到慢性病的早期防治、后期调护以及漫长病程中的治疗保健等连续性的健康服务工作,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和国家的医药支出,改善患者就医环境。

(收稿日期:2011—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