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 2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温玉玲

温玉玲(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161000)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5-0417-02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其病位在脾胃。盖胃司受,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

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他病伤脾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

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1.4情志失调

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若失于调护,卒受惊吓或打骂;或所欲不遂;或环境突变等,均可致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乘脾犯胃,而形成厌食。

2辨证论治

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紧紧围绕脾胃加以辨证。根据发病原因、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证候特点等区别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之不同证型。本病总由脾失健运所致,治疗当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

2.1脾失健运

主要证候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或伴胸脘痞闷,暖气泛恶,大便不调,多食则脘腹胀满,形体尚可,精神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为厌食初期表现,除厌恶进食症状之外,其他症状不著。由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引起。脾失健运,可见脘腹饱胀。气血生化不足,故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若失于调治,病情迁延,损伤脾气,可转为脾胃气虚之证。

治疗方法调和脾胃,运脾和胃。

常用方剂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随症加减:脘腹胀满者加木香、厚朴、莱菔子理气宽中;舌苔白腻者加半夏、佩兰燥湿醒脾;暑湿困阻者加荷叶、扁豆花消暑化湿;嗳气泛恶者加半夏、竹茹和胃降逆;大便偏干者加枳实、莱菔子导滞通便;大便偏稀者加山药、薏苡仁健脾祛湿。

本证中成药可与小儿香橘丸治疗。每服1丸,一日2~3次

针刺疗法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推拿疗法清脾土,揉板门、中脘,推天河水,揉中脘,摩腹,按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增进饮食。

2.2脾胃气虚

主要证候食欲不振,少食懒言,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舌淡,苔薄,脉缓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脾胃素虚,或脾运失健迁延失治者。以不总饮食,面f色少华,倦怠乏力,形体消瘦为辨证依据。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故纳呆,少食,懒言。气血精微化生不足,不能濡养全身,故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脾失健运,故大便溏薄,夹有消化食物残渣。本证若迁延不愈,气血耗损,则应按疳证辨治。

治疗方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常用方剂异功散加减。

随症加减:便稀苔腻者,加苍术、薏苡仁燥湿健脾;大便溏薄者加炮姜、肉豆蔻温运脾阳;饮食不化者加焦山楂、炒谷芽、炒麦芽消食助运;腹胀者加木香、槟榔以理气除胀;汗多易感者加黄芪、防风益气解表;情志抑郁者加柴胡、佛手疏肝解郁。

中成药可与小儿健脾丸治疗。每服1丸,一日2次。或启脾丸,每服1丸,一日2次。

针刺治疗取中脘、建里、梁门、足三里、内关、公孙、脾俞、胃俞。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推拿治疗补脾土,摩中脘,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健脾益胃;推三关,摩腹,捏脊以助阳益气。

2.3脾胃阴虚

主要证候不欲进食,口舌干燥,食少饮多,面色失华,皮肤失润,甚或烦躁少寐。手足心热,大便偏干,小便黄赤,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温病后或素体阴虚,或嗜食香燥辛辣伤阴者。多由患儿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致脾胃阴液受损而成。阴虚则胃火偏亢,故口干舌燥,食少饮多。阴津不足,故大便偏干,小便黄赤。舌红,苔少,为阴虚之象。

治疗方法滋阴养胃,佐以助运。

常用方剂养胃增液汤加减。

随症加减:口渴引饮者,加天花粉、芦根以生津止渴;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瓜蒌仁润肠通便;夜寐不宁,手足心热者加胡黄连、莲子心、酸枣仁清热宁心安神;食少不化者,加谷芽、神曲生发胃气;兼脾气虚弱者加山药、太子参补益气阴。

针刺疗法取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中脘、内关。用泻法。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耳穴可取脾、胃、肾、神门、皮质下。用胶布粘王不留行籽贴按于穴位上,隔日一次,双耳轮换。10次为1个疗程。每次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以稍感疼痛为度。可用于以上3种证型。

参考文献

[1]崔壹.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7):39-40.

[2]杨雪梅.针刺治疗小儿厌食症[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