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1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尝试

贺文远

贺文远

(河南省社旗县城郊乡代营学校河南南阳473300)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0-0000-01

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因为它是智力的核心,是解决很多问题的“金钥匙”。如果学生有了创新思维,解决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的。所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探索轨迹:

一、创设激发思维的情境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关键因素,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以方向和动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谈谈:“你想知道些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分数的大小不变?”“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仅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明确学习目标,而且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积极参与的热情,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二、在疑问中培养创新思维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媒介。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儿童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烈等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并且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思维的基础。如“圆的面积”的教学,通常是把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在一次教学中,有位同学却提出:“能不能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我抓住学生质疑的契机,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学生通过酝酿、争辩,不仅认同了这一说法,而且还提出可以转化为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敢于让学生质疑,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的质疑,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三、引导发现中激发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发现问题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实质,只有问题弄明白了,思维活动才有一定方向。明确问题就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它需要把问题加以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这样一道思考题:“用6根一样长的塑料小棒,做出4个等边三角形,使三角形每边都是由一根小棒围成的。”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由于一般三角形是平面的,材料也是在平面上出现的,大多数学生都在平面上作种种尝试,仍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三角形有3条边,3个三角形就有12条边,而塑料小棒只有6根,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一引导,就促进了学生主动思维,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意识到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是公共的。学生就会从立方体方面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种变式思维能化繁为简,学生就可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并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进行创新。

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方法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看我们的教师有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有没有耐心,有没有发现精神。除此,我们还要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多多动脑筋,促成他们和老师的感情双项对流。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不同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启发诱导,用春风化雨般的爱,滋润每一棵幼苗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