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声乐的全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情感是声乐的全部

陈国宏

情感是声乐艺术的全部。

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曼斯坦说:“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当声音和情感都达到完美时,歌唱才可被称为艺术。”没有声之功,难传歌之情;没有情在心,难显声之功。声音与情感是缺一不可的。

如果把声音视为表现情感的物质基础,那么情感就是建立在声音之上的精神意识。不同的声音表现着不同的感情,而不同的感情又激发出不同的声音。

声乐演唱的“情”建立在对作品处理不同的基础上,这种处理方式,往往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差异。

西方艺术的表达往往比较直接,例如《卡门》中的《哈巴涅拉舞曲》,描述了一个具有独特性格、缺少道德观念束缚的吉普赛女郎对心爱的人频送秋波,必将征服的强烈愿望。在歌曲情感的表达上是强烈的、神秘的,并有几分霸道和无理。

而中国的表达方式往往比较含蓄,虽然不能说完全准确,但至少体现出中国艺术的某一方面特点,演唱中国歌曲遇到如何用“情”的问题,也会因为中国传统的文化习惯和审美特性的需要作些特殊处理,如人们常常在歌曲的最高音出现时,作渐强处理,总认为渐强处理能表达出全部的激情。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我爱你中国》的最高音“亲”字,用弱音处理的感染力反而要比强音更生动感人,内在深刻。

声乐演唱是以人声为载体,建立在科学发声基础上,具有音域宽广、音响宏亮、音色优美、语言清晰的艺术特点。

从事演唱学习和表演的人有一种同感,就是对自己演唱时的肌肉和肌体运动的感受比较模糊,很难准确地注意和感受到某一局部的器官在进行何种形态的工作。这是因为演唱的发声器官除口腔与鼻腔外,其余大部分均生长在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感觉不到的体内,这些器官的神经反应缺乏敏感性,想使其参与并协调配合为统一的整体,只有依靠人体的高级神经系统。演唱者通过调节体外器官的生理机能,获得某种符合声音发展规律的“生理感觉”,去间接地控制体内发声器官。

人们用演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主要通过嗓音和嗓音的不同音质、音色的变化来实现。当人们激动时,发出的声音高而强;情绪平静或低落时,声音低而弱;兴高采烈时声音清脆、明亮;忧郁悲伤时声音低沉、暗淡。这些由于激动、平静、高兴、悲伤等等不同的情绪与情感而引发的高、低、强、弱、明、暗等不同的声音,就是不同的情绪或情感作用于发声系统各器官的生理活动。这些都体现出情感对于声乐演唱发声及技术学习的能动性和以声带情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健康、良好的歌唱状态来自于心灵的强烈歌唱热情和歌唱艺术表现欲望。歌唱艺术的表现欲望,则发自于情感的投入并带动发声而演唱,使之进入艺术的境界之中,这是演唱者情感艺术的内化和外现。

在演唱学习和艺术实践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紧张,当演唱者处于紧张状态时,各个歌唱器官的工作就会不自然,不协调,呼吸紧迫短促,气息浅薄不通,喉咙逼紧,发出的声音由于缺乏充足的共鸣而干涩僵直,甚至颤抖,严重地影响着演唱的艺术表现。演唱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会放松歌唱的过程。

从演唱行为上看,紧张多表现于生理活动上,但究其根本原因,造成演唱生理紧张除演唱者的发声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基本功不够扎实外,很大程度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培养与锻炼歌唱者心理素质,建立起情感的桥梁,用以情带声的演唱,发挥积极的作用。

歌唱是一种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艺术创造的高级神经活动。

当演唱者以真挚的情感歌唱,把作品中所表现的感情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全身心地投入歌唱表现之中时,其神情便会专注于演唱而没有任何杂念。

所有与演唱无关的顾虑、想法都会因其陶醉于艺术情感的境界而被抛于脑后,从而摆脱紧张的精神状态,得心应手地运用自己的技巧、声音,以美好的歌唱感动听众,实现自己的愿望。

声乐艺术的无形是情感,有形还是情感。

责任编辑王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