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结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实践

李林

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51

摘要:城市滨水绿地景观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景观轴线廊道,要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营造宜人的生态空间,并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本文以武定乌龙河滨水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特色营造内容为例,简述项目挖掘特色文化元素方向,以景观主题及规划结构为基础,叙述特色文化元素的运用及表达,将文化特色融合大景观打造中,尽量使我们的项目“不只是设计,不止于景观”。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公共空间;绿化景观;设计

1引言

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经过人们长期积累、创造、向往、总结出的,并且能被传承的民族历史、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图形图案等精神、物质财富的总和。在城市公共景观空间匮乏,形式单一,有景无意,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向具有特色或特定的地域文化景观,如:昆明圆通山多年来形成的云南樱花特色植物景观,沿滇池水景花卉湿地景观,楚雄彝人古镇、风花雪夜的故国遗风大理,神奇古朴的丽江,都成为游人聚集、摄影爱好的目的地。这些地方,不一定有国外“理想景观”的效果,却有着该地域独特的文化民族特色。武定乌龙河滨水景观作为武定县北片新区的核心景观带,将成为新区中自然要素最集中,景色最优美,和最能反映城市特色的区域。因此,也是城市塑造特色景观的重点区域。两河景观的建设必将带动整个县城北片区的土地开发建设,增加武定旅游文化的品牌优势,繁荣北片区的经济,从而达到:城市景观效益、建设样板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及生态改善效益的综合成效。

2项目概况

“武定”系彝语名称,意为“罗婺部居住的坝子”,多种民族,风情迥异,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彝、苗、回、傣、僳、哈尼等16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武定乌龙河位于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新规划的武定北片区范围内,景观设计范围为沿乌龙河和菜园河两岸总长3864米的带状区域;总面积34.3公顷。现状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为农田,仅乌龙河西侧新建了一片住宅区,临街面为低层的商业,并配建了商场和电影院。西侧元武路与河岸间的滩地平均宽度约35米。

3特色文化分析

武定是彝人的故乡,两河景观带是弘扬彝人文化,壮大旅游生态经济的天然绿色载体。设计阶段,从民族的精神(图腾),民族的色彩、符号(服饰文字),民族的表达,历史文化要素四个方面出发,塑造彝人风情,展现罗婺文化。

文化元素:彝族——虎族;服饰——黑之尊,黄之美;民族节庆——火把节、虎节;马帮文化——茶马古道;武定牡丹;彝族索玛花——杜鹃。

4景观主题

结合北片区总体规划,两河景观带定位为城市新区核心的休憩、旅游、服务景观走廊;景观意境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给本地居民以亲切感,给外来游客以地域特色,设计主题定位为:现代城市——休闲生态走廊;罗婺故郡——历史风情走廊,两条魅力绿色走廊共同织成一条“武定水”与“彝族情”的活水走廊。

复建两河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有利于生物栖息,保证可持续发展;深入挖掘武定的历史文脉,串联文化故事,将两河滨水空间打造成武定新城的重要名片。最后统筹考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满足居民休闲、文化展示和亲水需求,将环境治理修复与环境景观美化有机统一,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空间。

5规划结构

一心两带五区九景。

一心:新城绿化之心。

两带:民族风情观光带、生态休闲风光带。

五区:罗婺风情文化区、乌龙河滨水休闲区、特色商业景观区、罗婺圣火景观区、生态湿地景观区。

九景:彝人溯源、水弄街市、彝家铜鼓、运动天地、北城绿道、雨水调蓄池、罗婺圣火、虎街浦月、芦荻听风。

5.1罗婺风情景观区

由彝人溯源、彝家铜鼓、运动天地三大景点构成,讲述了彝族的起源、图腾、史诗,弘扬了武定作为罗婺故郡的悠久历史。

彝人溯源——以“彝人六祖”的传说故事构景,布置“六祖雕塑”、“彝族碉楼”、叙事景墙等,依据地势,模拟“梯田”造景。

彝家铜鼓——取自彝族长篇英雄史诗《铜鼓王》,以铜鼓、彝汉双文碑刻史诗作为景观元素,结合彝族建筑“一颗印”、“草棚”等形成游憩景观。

运动天地——布置有慢跑步道、儿童游乐、阳光草坡、种植体验区等功能,打造城市新型滨水运动场地。

5.2乌龙河滨水休闲区

以水弄街市、马缨绿道两大景点构成。

“水弄街市”——现状市政道路与水面有3米高差,西边地块为新开发的楼盘,根据现状,形成临水街道,引入酒吧、茶社等功能,提升水边人气。

“马缨绿道”——以彝族神树——马缨花为主角、爱情故事为主题,设置穿行游步道、“爱情”景观小品,打造以爱情故事为主题的滨水休闲区。

5.3特色商业景观区

以雨水调蓄池、虎街浦月两大景点构成。

彝族信仰万物有灵,没有造园造景的概念,山石环绕成园,密树溪流成景,一切为自然的形态而存在。空间设计上,以湿地、岛屿、桥、彝族建筑群落、广场形成自然式特色商业区,水面宽窄变化,宛如“索玛花”,赋予地块吉祥如意的含义;在建筑设计上,表现彝族原生态建筑文化,如瓦房、茅草房、碉楼、一颗印、闪片房等,形成武禅路“彝族市井文化商业街”(酒铺、刺绣房、漆器坊、茶铺、药铺等)、阿普湖“水上原生态村落”(打谷场、姑娘房、土主庙、婚房、村社广场、神树等);在景观设计上,提取彝族精神图腾:虎和索玛花两大符号构景,空间布局上,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打造一处现代、时尚又不失特色的文化商业街。

5.4罗婺圣火景观区

以彝族火把造型雕塑置于地块之上,定势、点睛。提取彝族色彩:黑、红、黄三色作为火把雕塑色彩,打造成两河走廊的新标志。

5.5生态湿地景观区

以挖塘、堆土形成湿地景观,改善河道水质;各湿地岛屿以步行木栈道串联,设观鸟平台。

6植物特色策略

以适地适树为原则、种植乡土树种。采用色叶和开花植物,利用植物季相创造丰富景观。主要景点区域集中配置特色植物,如:武定特色牡丹,图腾植物:金竹林、葫芦藤、索玛花,点缀彝族神树马缨花等,共同营造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

7结束语

城市景观不是单纯的摆放,或者填充,他体现着一个城市特质,地区的品牌,设计者的思想和灵感,他即是线索,也是故事,讲述的是人与城市、历史与未来、民族与文化相互联系和交流。他是否成功和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在于是否充分挖掘了地方特色,并合理运用到项目中。对于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营造的建议有以下几点,希望能对部分年轻景观设计人员有一定启示作用:

充分调查建设条件及场地现状情况,为后续景观分区及空间营造奠定基础;

(2)建议可从历史文脉、文物古迹、民族元素(图腾、习俗、服饰、色彩、符号、特色节庆等)、地区特质(气候特征、景观特点、植物、风情等)四个方面发掘地域文化特色;

(3)依据建设场地情况,合理组合景观设施及营造空间尺度,将地域文化特色元素融入到景观布局(序列)、建筑风貌、小品设施、地面铺装、植物配置等内容中;

(4)注重功能开发与特色营造相结合,所设置的设施应首先满足功能性需求,并结合景观特色主题,与环境的协调性,并注入与之相匹配的特色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