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河道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生态河道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王虹

天津宏志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天津300221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市政园林绿化方面,加强对河道的绿化工作,在河道两旁的植物种植中,保证其植物种类配置模式的合理性能够更好的保障河道水质与环境质量,更好地帮助河道恢复基本功能作用、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本文从植物配置思路、原则、方法、方式等方面研究生态河道的配置模式。

关键词:生态;河道;植物配置

河道作为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的主要部分,对河道生态化治理十分重要。由于在实施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当前大部分地区在城市建设中对河道生态治理以及植物配置的重视度较小,导致其在实施中没有理论的支撑,在生态河道植物的配置中,加强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植物配置的合理性。

一、河道植物配置现状

(一)国外河道植物种植现状

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随着河道污染问题的不断加重,人们对生态河道的重视度逐渐提升。在上世纪初,部分欧洲国家针对河流环境治理提出了亲近性理念。在亚洲部分国家,以日本为主最早开始借鉴欧洲国家对河道的治理防范,同时在理论上不断加以丰富,创新了理念内容。将生态与艺术结合,在河道治理中构建了“生态工学”理念。

国外在河道的植物配置工作实施早于我国,对河道内部的结构研究十分成熟,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以传统生态学方法展开。

(二)国内河道植物种植现状

我国对河道植物的研究也进行了很多,其中对河道中的植物调查与相关研究内容比较集中,但是,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

通过相关研究与现状结合发现,植物的种植需要与当地的环境特征以及植物本身的特性相结合,构建地域特色化的植物配置,同时借助一些较好的具有观赏性的适生树种促进植物多样性,是滨水绿地系统的关键构成。

总体来讲,我国当前针对河道植物的配置模式较为成熟,但相关的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研究河道的内容,与人工植物群落研究相比,需要不断的强化深入。

二、生态河道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一)生态河道植物配置思路

保证河道植物配置的合理性,提高河道两岸的环境改善,能够更好的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提升,对河道周围土质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为土壤提供更多的有机物,提升土质的蓄水性,降低河水对土壤的冲刷能力,提高其对侵蚀的抵抗能力。

合理的河道植物配置模式应该加强植物的种类选择。植物种类选择应考虑河道的功能、当地的气候和环境等情况、不同段落展现的景观风貌、河道断面的不同水位对植物品种的选择等多方面因素。在过程中需要注意,植物的选择应与当地的土壤情况相结合,以本地植物为首选,外来物种由于受土壤、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易发生植物异常生长的情况。

在生态河道治理中,植物配置模式应该以加强对自然性的重视,保证河道与植物之间的协调性,强化环境的综合性,以此原则作为植物配置模式的设计根据,不仅能够将河道基本功能更好实现,同时能够对河道的生态景观性以及自然协调性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亲水活动是否具有安全性等多方面加以考虑,实现全面化的兼顾。

(二)河道植物配置原则

(1)乔、灌、草三类植物相结合

在河道植物配置中采用乔、灌、草三类植物相结合的原则,能够构成多层次的观赏面,将灌木与乔木作为植物的特性充分发挥,冠幅大且根系深能够扩大群落的覆盖面积,降低地表的径流,有助于植物在降雨中起到合适的截留作用,对河道的生态景观起到较好的优化作用。

(2)共生互融

以生态与互利共生相结合的原则作为实施的理论基础,对植物的种类进行合理的选择,在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层次植物对空间与营养生态方面的需求,防止物种之间竞争,造成植物群落的不稳定性。河道植物配置需要保证植物种类在整体植物群落中的亲和力,避免被其它植物种类所抑制,促进彼此之间的相生。

(3)常绿树与落叶树混交配置

通过两种植物物种混交的配置种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符合人类审美性,构建季节鲜明的植物色彩,促进河道植被配置下的景观质量提升。

(4)经济适用性

河道植物配置,要保证经济承受力,以本地物种最佳,节约资金投入,实现植物配置方案的经济适用性。

(三)植物配置方法

(1)不同段落的植物配置

河道经过城市、村庄,形成不同景观风貌段落。不同段落的河道功能需求和地域特征不同,要因地制宜的进行植物配置。

城市河道,除满足行洪功能外,更多的具有休闲、娱乐、观赏的功能。宜人的景观河道是城市向外展示的窗口,是城市的名片。城市河道在满足行洪排涝功能基础上,更要实现生态自然,为人们提供一处修身养性,放松休闲的活动空间。在沿河道的重要节点中,如道路十字路口、高新科技区等,河道两侧可以结合景观需要,多选择观赏性的植物,营造景观节点。

乡村河道两侧是质朴的田园风光,在该段需要根据乡村风情、经济条件以及规模,运用植物景观美化河道。植物要选择经济性为主的乡土植物,即能保证存活率,又能体现乡村地方特色。

(2)断面不同位置的植物配置

河道断面的植物设计,主要是对地形的设计,保证植物与水位的合理控制,所涉及的河床与植物的位置能够对不同季节下的不同水量与水位做到合理的应对。与河道的所在地结合,对河道断面周围的植物种类适当设置。

低于河道常水位:该范围通过植物的生态功能可以起到净化水体的目的,选择具有净化水体功能的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有观赏需求的段落,优先选择观叶观花的植物。在生态河道建设中,可以选择种植挺水植物,以植株高度为依据,从岸边到河中,形成阶梯型高度种植断面,种植平面可以运用带状或块状等布置方式。

常水位与洪水位之间:该范围在雨期水位上涨时岸边受洪水浸泡冲刷,非雨季时,河坡土壤含水量低,应选择根系发达,耐冲刷的植物。在土壤条件较差的河道段落可以选择灌木和草本相结合的方法,在土壤条件较好的河道段落可以用乔灌草组合配置。河道有行洪功能要求时,为安全考虑,洪水位以下不能种植乔木。

设计洪水位与堤顶路之间:该范围是通过植物配置营造河道景观亮点的重要区域。选择具有耐旱性的植物,且从当地自然形成的景观林中选择,考虑到冬季景观的观赏性,适当增加一些常绿植物作为衬托。多样化的植物选择在颜色配置上呈现出丰富的色彩。

河滩地:河滩植物配置主要基于乔木、灌木、草地的植物配置模式,主要选择耐水、抗洪、生根的植物种类。若河道有行洪功能要求,在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的前提下,主要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

(四)植物配置方式

生态河道的植物配置方式应以自然式为主,模拟自然植物群落,保持群落稳定性。自然式配置方式首先要求植物自身姿态舒展自然,防止人工过度修剪为固定造型。其次在植物平面设计中,种植密度疏密有致收放自由,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避免全部为行列等距种植,类似于兵营布局,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失去美感。再次植物种类要丰富,保持物种多样性,避免植物品种单一,在树种群落衔接过渡时,可采用渐变手法,相互穿插,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设计中要考虑植物的远近高低,常绿与落叶搭配比例,植物色彩以及要形成丰富变化的天际线,林缘线,投影线。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化环境建设,提高自然修复力,生态河道作为城市构建的主要部分,为实现更好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态河道植物配置中,其模式的构建应该做到合理的调控,保证生态性环境治理。通过多方面植物配置模式的有效实施,促进我国生态绿化环境的更好建设。

参考文献:

[1]姚添一,刘喻.城市河道生态化治理的设计方法初探[J].低碳世界,2017(28):1-2.

[2]张祖鑫.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研究[J].农家参谋,2017(14):260.

[3]黄愉婷.城市河道的生态与景观治理[J].湖北林业科技,2014,43(0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