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患儿房树人心理测验结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1型糖尿病患儿房树人心理测验结果分析

闫晓云杜广芝李翠萍

闫晓云杜广芝李翠萍(泰安市中心医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的了解糖尿病患儿的心理活动,为患儿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心理疏导。方法采用房树人绘画心理测试,将患儿的心理活动通过Nancy7步分析法进行分析、整理和提炼。结果通过分析、整理和提炼,发现患儿存在对家庭现状不满意;人际交往、社会、环境适应性差,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不愿面对现实;对过去的某些经历感到恐怖三个主题。结论糖尿病儿童内心渴望得到家人和学校等各方面的关注,社会各界应多关注1型糖尿病患儿的成长。

【关键词】1型糖尿病患儿房树人心理测试

很多1型糖尿病患儿因为糖尿病迁延不愈,增加了心理负担,而长期的心理负担会导致悲观的情绪,感到忧愁、惭愧,认为自己成了家庭负担。患儿家长在患儿得病后心理负担加重,出现不成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使患儿内心更加纠结,从而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目前,国内外对2型糖尿病及儿童其他慢性病的心理研究较多,对1型糖尿病患儿的心理研究较少[1-3]。本文采用房树人心理测试,使患儿真实再现内心感受,通过进一步与他们沟通交流,将他们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将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型糖尿病患儿10例。男6例,女4例,病程3-5年,发病年龄4.5岁至14岁,测试年龄6.5—17岁。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无慢性并发症,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病家族史。

1.2方法与资料收集

1.2.1方法成立糖尿病儿童健康成长俱乐部凡在我院住院的糖尿病患儿,均可自愿加入俱乐部。俱乐部成立1周年时举办夏令营活动,主题为“让梦想飞扬”。通过活动希望使患儿像正常儿童一样,拥有阳光的心态,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过活动,希望使父母了解患儿的内心体验,为患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1.2.2绘画征得家长知情同意后,将10名患儿安排在安静、清洁、光线柔和的活动室内。为每一位患儿准备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盒彩笔、一块橡皮。心理治疗师给予简单的指导语,要求他们在白纸上随意描绘出房子、树木、人物,这些房子、树木、人物没有任何限制,自由绘画,画面无好、坏、优、劣区别。绘画时间为30分钟以内。

1.2.3资料收集两位心理治疗师对患儿的图画进行分析、评定,了解患儿的心理现象、心理功能、智力状态和人格特征,判断患儿的心理活动正常或异常,一对一向患儿及家长解释,同时对异常者给予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将治疗师对患儿的心理活动分析转化成文字形式。

1.2.4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采用Nancy7步分析法:①仔细阅读心理治疗师给予每个画面的评价资料;②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③对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问题进行编码;④将编码后的问题汇集;⑤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⑥辨别出相似的问题,总结出主题概念;⑦返回治疗师处进行核实。然后,研究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主题进行整合,并穿插自己的理解和反思,使最终形成的主题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同一份资料由2名研究者分别分析。

2结果

2.1主题一:患儿对家庭现状不满意

2.1.1患儿家庭内部有压力、冲突。

2.1.3家庭成员中缺少精神支柱。

2.1.4对母亲过度依赖。

2.2人际交往、社会、环境适应性差,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不愿面对现实

2.2.1人际交往中容易受挫折。

2.2.2有人际交往需求,但常处于被动、退缩心态。

2.2.3社会适应性差。

2.2.4常怀旧,对新环境适应差。

2.3对过去的某些经历感到恐怖。

2.4患儿对家庭现状不满。

2.5患儿存在人际交往适应性差,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不愿面对现实等心态。

2.6其他患儿1有强迫倾向,心理紧张,绘画时间长,反复修改,大量应用橡皮,线条较重。患儿2绘图显示出严重心智低下。仅有2位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患儿3,有礼仪、仁信、通达,心灵深处储藏着包容、宽厚,克己为人的人格精神。患儿4,文质彬彬,举止温和,有始有终,谦虚谨慎。

3讨论

3.1房树人测试糖尿病儿童心理的优点

一般来说,在测验时,要求被测者所描绘的房子、树木、人物并没有具体的指示,所以没有限定他们应该描绘什么样的房子、树木和人物。画面的描绘主要是被测者自己的见解、经验或者从身边环境中体验到的情况,并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一个或数个房屋、树木或人物的形象综合,由此形成测验中绘画像。所以在指导语中所提到的房、树、人是一种有关事物的分类语,不是一种具体化的事物。因此被测者在描述过程中,他们会把情绪状态在画面上表达出来和描绘下来,甚至通过画面可以反映出他们潜意识中的欲望和现实生活的愿望。所以有关“房树人测验”所描绘出的画面结果,并不是会画面的好、坏、优、劣,主要是取决于心理特征在画面某些方面的投射为前提的。

大多数被测者在测验的过程中都比较主动和积极地参与,测验的结果分析又具有相对标准化的评估结构和程序,对测验本身没有文化方面的要求,所以避免了反映内容在言语化过程中变形,从而能更真实、具体地了解到被测者的人格特征,捕捉到难以言表的内心心理冲突。能初步了解被测者的智力水平,并且不易造成心理创伤体验(低智商导致的歧视)。再度测验也不会导致练习效果,有利于反复实测,追踪观察。

3.2加强教育,提高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处理能力,减轻患儿对过去事情的恐惧程度。患儿在过去抗击糖尿病的历程中,无一例外都会有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的出现。这在患儿的心理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伤害。酮症酸中毒时的恶心、呕吐、腹痛、烦渴、无力、甚至昏迷,医护人员紧张的抢救、反复抽血、注射、不停输液;低血糖时强烈的饥饿感、头晕、心慌、出汗、浑身无力等感觉,迫使患儿极力控制饮食,一方面担心高血糖,不敢多吃,一方面担心低血糖会多吃一点。使一部分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比成年人还强的自控力,这些潜意识中的记忆和自律行为,在绘画中表现了出来。我们日常工作中让患儿和家长多掌握相关知识,提高防治急性并发症的能力,及早救治和减少发生次数,减缓他们的心理恐惧。。

3.3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心理疏导,为患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患儿家长的身心健康是患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有些家长的紧张心情甚至比孩子更有过之,终日担心、害怕、不知所措、到处投医。家庭的这种紧张气氛更加重了病儿的心理创伤。有些患儿家长在得知孩子患病后选择逃避责任、抛弃孩子的生活态度。患儿4,他的父亲在孩子患病后,精神压力大,经常背对患儿默默流泪,当看到孩子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时,他就禁不住地想:我的孩子这么好,为什么让他得病呢?此时他心里就会悄悄地流血,但在孩子面前不能表现出来,要伪装出无所谓,很坚强的形象,这使他不能正常面对儿子,总担心在孩子面前控制不住悲伤的情绪而落泪,以至于影响患儿的情绪。他掩饰得太深了,而忽略了孩子与父亲交流的需求。

医护人员在为患儿提供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必须给予家长尽可能多的心理疏导,使他们能够在陪伴患儿就医的漫长道路上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减压。通过分析患儿的心理活动,了解了患儿对父爱的渴望,医护人员也应告知父亲,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孩子,增强患儿的抗病信心。

3.4学校应加强糖尿病知识宣传教育

人际适应性指个人与社会中各种角色保持和谐稳定关系所应具备的人格特征,良好的人际适应性使个体更受周围人的欢迎,更容易被他人接纳和包容,人际关系较为圆融,较少受到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心理健康得到维护。良好的人际适应性需要在广泛的人际交往中实现。

糖尿病患儿在班级同学中极为罕见,患儿的同学对疾病知识非常缺乏,对患儿基本无保护、帮助作用,加之某些社会人士对糖尿病存在偏见,使得大部分患儿无法公开自身的疾病状态,只好选择隐蔽的方式处理自己的问题,缺乏与同龄人的沟通交流。缺乏交流的环境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社交退缩、交往不良、抑郁和焦虑是1型糖尿病儿童主要的心理障碍表现。而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影响糖尿病的病情控制,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要想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仅凭药物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与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及社会支持相结合,才能使糖尿病儿童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为了给糖尿病患儿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我们成立了糖尿病儿童健康成长俱乐部,该俱乐部为患儿及家长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使患儿不再感到孤独,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学习,控制良好的患儿为控制不好的患儿带来了信心。为糖尿病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我们强烈呼吁尽可能多的成立类似组织,为糖尿病患儿奉献我们的爱心。

参考文献

[1]许顺江,闫宝勇.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与护理[J].河北医药,2009,31(23).

[2]李扬,魏珉.慢性病儿童应对方式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80-182.

[3]张莹,魏珉.慢性病患儿的心理社会行为和家庭功能调查.护理学杂志,2009,24(1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