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实验原理构建的实验教学有效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基于科学实验原理构建的实验教学有效设计

江红会陈星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五中318000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能把科学概念由抽象变具体,能对科学知识迁移应用,能将科学思想有效渗透。基于原理理解的实验教学,建立在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基础上,旨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设计能力,拓展学生知识整合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实验原理实验教学

实验是科学的基础,实验教学能落实学生的基本技能,体现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平常课堂实验教学侧重于对实验仪器结构、特点、适用范围的介绍,侧重于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反复记忆与多次操作强化。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仅低效,也忽视了对实验原理、仪器设计、实验方法的渗透。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只关注实验的步骤与结果,不能很好地渗透科学方法与科学思想,影响初中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科学真理来源于实验,要从实验教学设计入手,聚焦初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实验教学的现状

1.淡化了测量本质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主要分两类:一类为测量性实验;另一类为探究性实验。实验测量教学主要有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探究性实验教学主要有观察现象型和数据分析型。测量性实验离不开仪器的使用,学生通过测量可定量感知环境,获取大量的实验数据。这些数据也可为探究性实验提供依据,从而得出科学规律。日常教学与课后练习中,往往强调数据读取的正确性,而淡化了对测量本质的认知。最后导致学生只关注测量的结果,而忽视了测量本质,进而对读取数据存在误差的必然性、估计值的意义以及工具精密度的判断存在疑惑。

2.忽视了仪器内在原理

为了能正确读数,减小过失误差,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多次强化,而忽视了对实验仪器设计及制作原理的认知。这些恰恰决定了仪器的使用要求与适用范围,也决定了最后读数的精确度。如果课堂上能引导学生模拟仪器设计与改进过程,既能落实科学本质教育,又能将知识与能力发展渗透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本质和科学本质的统一。

3.内隐了实验方法

新课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强化科学方法的感知与运用。但实际教学只关注科学内容的进度,过多侧重知识的了解,却内隐了科学方法,从而造成学生“一页障目”,难以全面体会科学本质。因此,实验教学应适当外显科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迁移到科学知识,再拓展到科学本质教学所内隐的科学方法,有效促进初中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基于实验原理构建的实验教学设计

1.基于测量本质理解的实验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就安排了《科学测量》,在本课设计导课过程中,以耳熟能详的“小马过河”故事为例,引出测量就是把待测量同某一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测量让物体属性有了量化的结果,而标准量不同,测量结果也就不同。用故事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长度的单位。通过与1m标准量比较,发现测量值在一个较大的区间,而这个区间不能很精确地读出大小,误差较大。那就需要再引入其它更小的标准量。引入较小的标准量后,发现测量值在一个较小区间,通过多次引入较小标准量(如图1),学生可发现并不能确定某个待测量的真实值,所得测量值总是在一个区间,因此学生能感知到误差的存在。利用精密测量仪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能缩小测量值的区间,提高数据的精确度。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体会测量需要比较,当比较的差异需要量化时,要引入标准量,为了交流方便,需统一参照标准。而为了减小误差,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测量单位,这也为其他直接测量的实验教学做好了铺垫。

图1.科学测量中的原理理解

2.基于实验仪器内在原理理解的实验教学设计

在测量型实验中,有些仪器设计具有相似的外形特征,比如量筒、温度计、密度计……这样的设计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笔者以“细而长”的量筒设计为突破口,先建构量筒的设计原理,再推导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最后改良自制密度计,完成了知识迁移与思维提升。

(1)关于量筒设计原理的建构。在浙教版七上第一章《科学入门》中,安排了实验室仪器的认知,旨在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学习实验的安全操作规则,知道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本章内容既有仪器的定性认知,也有仪器的定量测量,比如要求学生掌握量筒的使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以学生设计实验比较不同海绵的吸水性为导入,学生建议把海绵吸的水挤入同一型号烧杯,发现烧杯中液面高低落差不明显;又有学生建议把水倒入试管,后者水位的高低落差立刻显现出来(如图2)。紧接着引导学生构建出量筒的设计原理。

图3.温度计设计原理的推

(3)关于自制密度计的改进。浙教版八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中,安排学生学习《水的浮力》。在浮力应用学习中,学生要了解密度计的使用原理与结构特点,相关习题经常要考查学生对于密度计原理的理解。

如资料显示:牛奶中掺水量越多,牛奶密度越小。小丽想通过测定密度来比较两种品质的优劣,她自制了一个可测液体密度的“浮标”——在竹筷子下面缠绕一些铁丝,如图4所示。①分别将“浮标”浸入A、B两种牛奶,待静止后,筷子上与液面相平的位置分别标记为A和B,如图乙所示。比较标线A和B的上下位置,可知A、B牛奶的密度为ρA______ρB,由此可知A、B牛奶品质的优劣。②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发现“浮标”杆上的两条标记线靠得很近,为了更易区分,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浮标”的建议:______。

如何增加简易密度计相邻两刻度值间的距离?其实就是提高密度计精确度。根据密度计的制作原理,用密度计测不同液体时,浮力大小保持不变,但V排液是不同的。只要在密度计合理使用范围内,密度计前后测两种液体密度,两次测量排液的体积之差是相同的,因此增加简易密度计相邻两刻度值间的距离,只要减小横截面积,从而增大h长度。通过简易密度计改良,让学生完成了知识迁移,领悟了科学知识的内在统一性,并提高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感知并参与设计测量仪器的过程中,学生成为该仪器的规则制定者,从而对实验操作非常熟悉,对于测量仪器的原理理解与仪器改进能增进一层。

3.基于科学方法内化的实验教学设计

科学实验富含各种科学方法,科学方法不仅是实验手段,更是科学思想。学生如能熟练掌握,就可在实验设计与解题时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进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初中阶段但凡提及科学方法,学生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控制变量法”。但过于强调单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对科学方法的认识,造成一定的思维局限。

科学探究过程中,对于抽象的概念、规律和一些不易直接观察测量或复杂的科学现象,通常需运用“科学转换法”将它表现出来。力的存在很抽象,学习用“转换法”可让抽象的力“显”出来。借助于物体的形变程度可以将力的作用效果表现出来,手压玻璃瓶时的瓶子微小的形变又将如何展现?触类旁通,如果将温度计、量筒等精确度设计的原理迁移到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实验是科学发现的先导,在科学课程中设立实验教学是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听了会忘了,看了能记住,做了就理解了。”科学实验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实验设计与操作的理解,影响到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明确初中阶段实验教学的内涵,积极探索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科学素养。同时,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教师不仅要强调学科内容的综合,还要注意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的统一,并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最后完成科学知识的迁移与科学思维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敏华物理量的测量及物理学的本质[J].教学参考,2015,(12),67-69。

[2]陈浩“转化法”的学习与应用[J].初中生世界,2012,(11),4-6。

[3]朱震绯立足度量单位感悟度量本质[J].福建教育,2015,(1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