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线造口术治疗前庭大腺囊肿的临床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1

挂线造口术治疗前庭大腺囊肿的临床价值分析

蒋喜丹

蒋喜丹(浙江省东阳市六石中心卫生院322104)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挂线造口术治疗前庭大腺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4例前庭大腺囊肿患者,对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他别研究。在这24例中,有15例是挂线造口术治疗,9例是传统方法治疗。结果:传统手术治疗复发率高,且手术过程时间长、患者疼痛感强;挂线造口术创伤小,不需要缝合、用药,方法简单且经济实惠,术后无复发,更利用患者接受与身体恢复。结论:挂线造口术优于传统手术治疗,患者可以放心选择。

【关键词】前庭大腺囊肿挂线造口术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161-02

前庭大腺囊肿是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它是由于前庭大腺管阻塞或者先天性腺管狭窄,分泌物不能排出,进而积聚形成,多发生在生育年龄妇女的身上,较小的囊肿可以定期观察,较大的囊肿要及时进行挂线造口术或囊肿刮除术治疗。目前治疗前庭大腺囊肿的主要手段是进行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有明显痛感,术后复发率高,挂线造口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难题,本次选取的24例病患中有15例选择了挂线造口术治疗,术后均顺利康复。现将本次的分析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4例前庭大腺囊肿患者,患者均为已婚,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2±2.3岁。均为单侧,直径3~8cm,病程2月~8年,平均2年,进行治疗前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常规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即无统计意义,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具体方法

挂线造口术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先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用2%的利多卡因5ml在患处处女膜外、小阴唇黏膜面囊肿最低点浸润麻醉,切口2~3cm达腺腔,然后排出囊液,用2%的碘伏液反复冲洗腺腔,中弯止血钳由切口国腺腔达到顶端,浸润麻醉顶端后在小阴唇黏膜面做一个长约2cm的切口,止血钳穿出,将事先准备好的两条乳胶条经切口固定于腔外,为了避免两切口间组织因缺血而坏死,乳胶条的固定不能太紧。

传统方法治疗,即常规前庭大腺囊肿剥除术或切开引流术。囊肿剥除术需要尽可能的将囊肿的壁完全剥离,在皮肤与黏膜处切开黏膜,术后缝合。切开引流术需要2%的碘伏液消毒冲洗囊腔,腔内放置引流条,术后缝合。

1.2.2术后处理

进行过挂线造口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可以选择住院或者门诊,碘伏液有杀菌的作用,且稀释后2%的浓度对于周围的组织无损伤,术后前两天每天都要用碘伏液冲洗腺腔1次,可以预防感染,以后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天2次,共持续10天,同时进行口服或者静脉抗感染治疗5天,10后就可以拆除引流条。传统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处理,需要住院3~5天。

1.2.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挂线造口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且无明显痛感,术后无需换药,切口不外翻,愈合情况良好。传统的囊肿剥除术和切开引流术治疗手术时间长,术后需住院护理治疗,有明显痛感,且易复发。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P<0.01),有统计学意义,如表一所示:

表一挂线造口术和传统方法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分)术中出血(ml)

挂线造口术158±0.63±1.5

传统方法919±5.610±5.2

2.2术后恢复情况

进行挂线造口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无明显疼痛,无需换药,愈合情况良好,患者很快就可以正常活动,恢复了健康。传统治疗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后疼痛3~5天,每天换药一次,手术中和手术后都有明显的不适感,术后5天恢复正常活,术后5个月有1例复发,进行挂线造口术后康复。

3讨论

前庭大腺脓肿常见的病因是细菌感染,巴氏腺发生炎症引起腺导管堵塞,腺体分泌物滞留导致前庭大腺囊肿,经过本次对24例前庭大腺囊肿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传统的囊壁剥除术或造口术手术过程中易出血,术后易复发且价格较高,术后需要住院,而挂线造口术伤口小,手术费用低且时间短,安全有效,简单易行,广大患者可以放心选择。

参考文献

[1]许广宁、叶美华.挂线造口术治疗前庭大腺囊肿和脓肿的79例临床观察[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0(5):639~640.

[2]邵世娟.挂线造口术治疗前庭大腺囊肿、脓肿的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9):101~102.

[3]王建三.前庭大腺囊肿挂线造口术57例临床分析[J].临床经验,2007,31(6):50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