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农村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刘兵前

刘兵前(四川省宣汉县茶河镇龙观中心校四川宣汉636100)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8-0166-02

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在新一轮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中,强调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新的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上突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理论内容。目的是让教师对知识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创设情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自主地去进行物理实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获取知识。针对初中学生,如何高效地在课堂中开展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动机。

创设情景,顾名思义是在探究活动的初始,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引入手段。其最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产生好奇心,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积极求知的驱动力,这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中,物理探究性实验的第一个环节是“提出问题”。不少教师按部就班,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猜想与假设”,由于学生对问题缺乏初步的认识,也缺乏教师的适当引导,猜想与假设就成了胡猜乱想。不少学生的猜想与老师的教学设想毫无关联,最后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原来学生对问题提出的猜想被搁置一边,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代替学生提出猜想。

案例一:

在《压强》一节的引入中,教师请一位男生和一个女生帮老师钉木板,老师提问:“谁会钉得快一点?”学生笑话老师“无知”。结果相同时间内,女生钉好了,但男生失败了。当想象与实际形成巨大反差时,最容易使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男生回座位时丢下一句话“不公平”老师及时抓注这句话,提问“男生说,不公平、除了男生比女生力气大不公平之外,其他同学想一想还有什么可能不公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师:“起初大家认为男同学会毫无疑问地胜出这个比赛,主要原因是基于什么考虑?

生:“男生力气大!”

师:“也就是说,压力的作用效果,从大家常识来看是与什么有关系?”

生:“力的大小、”

最后老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两个同学所用的钉。老师提问:“男生说‘不公平’.,是因为他用了哪口钉?”引发学生对铁钉的观察。师因势利导“压力的作用效果,除了普遍认为与压力大小有关系之外?还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呢?”通过问题引导和实验观察,学生提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二、适时点拨,以有效提问诱导学生探究方向。

以下两种课堂提问的方式我们要竭力避免。。

1、“满堂灌”变为“满堂问”,学生的回答不少是“是”;“不是”;“对”;“错”等缺乏主观思考,进行解释的回答。而这样“满堂问”课堂中所设的提问往往是泛泛而问,教师的问题不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2、老师对新课程的课堂提出一个研讨问题:“当学生导而不发的时候,怎么办?”学生导而不发有多方面原因。而其中之一:所提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实际能力,因而导致学生对老师的问题“导而不能发”。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基础,以有效提问,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三、适度开放,发掘学生自主探究潜能。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而应该在适度开放中由学生自主实验。这就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案例二

学生制作出电磁铁的制作后,进行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探究。教师提出“请想办法让电磁铁能增大电磁铁的磁性,使之能吸引更多大头针,可以小组之间共同合作。”教师并没有限定学生对电磁性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与线圈匝数两个因素进行探究。在这个限定范围内,进行开放式探究性实验,能力强的小组能根据书本的提示进行探究,一般能力的小组或者只能探究其中一个因素,但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也能够进行第二个因素的探究。在这个适度开放的探究实验中,学生通过一块、两块、三块甚至更多干电池作为电源,能得出“电压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的结论。虽然不能得出电磁铁磁性强弱本质是与电流的关系,但在开放的环境下,学生能得出与书本提示不同的结论,其收获也是成功的。在探究结束,教师通过组织各小组对探究实验的交流与总结,最终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的两个因素。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到,初中学生物理探究性实验体现了实验的开放性。学生自由选择探究方向,自定实验方案,老师不作干预,不同能力的小组获得的结论因能力而异。教师只是在最后的评估与交流中引领,综合学生意见得出系统结论。

四、交流自学成果,合作学习,探究疑难,锤炼学生探究能力。

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同桌互帮,四人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五、留创新性课后作业,延伸课外探究。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改革,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教师一是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二是要留想象的作业。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兴趣。如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于是,我让学生在课后充分发挥想像力。如想象没有重力和摩擦力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世界。

三是要把探究性试验延伸到课外。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实验探究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问题、也有很多新想法。老师课堂上无法一一解决;由于课时限制、课程标准或教学设备限制,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超出初中课标要求的知识我们老师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把探究性实验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将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开拓各个层次的学生实践技能。,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将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开拓各个层次的学生实践技能。(如测量自己登楼功率,自制弹簧测力计等。)

总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科学探究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探究潜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