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朗读的力量——小学数学言语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1

数学朗读的力量——小学数学言语能力的培养

边元英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中心小学322204

摘要:众所周知,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数学思维的培养,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深化思维,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更能促进数学的理解和学习。哪怕是数学题,也需要孩子一遍又一遍读题寻找其中隐藏的线索与信息。而语感能力的提高,则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更敏捷、自然。在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做数学的朗读者。

关键词:朗读数学言语能力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语言是一种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培养数学言语能力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一起从数学言语的重要性和培养数学言语能力的现实需要出发,结合教学实例来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学会“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言语能力,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培养数学言语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言语就是个体借助数学语言接受、加工、处理数学信息的活动,也就是了解数学语言和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思想,进行思维的活动。数学言语能力在数学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数学言语行为更加能够促进数学理解和数学学习,并且言语能力不是一学而成的,它是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培养数学言语能力的现实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参与观察、猜想、实验、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会独立思考问题,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要求学生在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过程。在现实的数学课堂中,由于课时等原因的限制提供给学生“说”的机会不多,这就是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更多一些给学生读题、说题的机会。

三、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言语能力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培养小学数学言语能力的重要性和现实需要,了解到我们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那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样打破僵局?我去年接手的是五年级的两个班,在课堂中发现学生的发言不容乐观,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语言表达不清楚,常常只能说出答案,而说不清楚自己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其实很大程度上学生并非不理解数学知识点,而是很难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那么问题关键就在于怎样提高孩子们的数学言语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课堂上我坚持让孩子们说解题过程,如果学生讲述题目时逻辑清晰、思路清晰,那就说明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把握很大。

四、课堂中的尝试实践

我认为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言语能力的培养应该以模仿为主,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教师和同学的引导,并通过不断地强化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来描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具备初步数学言语表达能力,我们只需在表述中给予提示进行引导,或者可以通过对学生们的回答补充、完善,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言语表达能力。

1.抓住旧知,规范数学言语表达。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一定知识、技能、思想等储备的个体。在我们走进教室教学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建立起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联系和发展的思想,建立起数学转化桥梁。有了旧知识的铺垫,还会担心学生课堂上说不出东西吗?

2.层层解刨,抓住数学言语表达重心。教师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交流数据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促进数学理解,锻炼数学言语的初步表达。教学中教师不要直接给予学生任何知识,而是跟学生一起层层剖开问题,让学生抓住了要看懂关键点,再经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反复阐述、交流使得学生在脑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五、研究意义

数学言语表达能力不仅能够领略、理解数学语言的意义,而且要转化为思维,得出答案,还要通过数学言语表达出思维,发展交流能力。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来培养小学生数学言语的表达能力,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教学设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说的冲动,其中,通过生生之间的对比就是很好的方式,学生总是喜欢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以获取教师的赞扬满足其成就感学生。总之一句话,“孩子,请你大声说出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言语能力的发展,数学理解能力也就增强了,这样练习时数学问题就会大大减少了。

数学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尤其是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本文以课堂教学实录片段为例进行分析,希望可以给老师们在培养学生数学言语表达能力的教学提供参考策略。

参考文献

[1]21世纪技能[J].环球教育时讯,2013年第6期总第862期。

[2]王恩大数学教育词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3]张乃达数学思维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4]张永春数学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P286-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