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特权感对个体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心理特权感对个体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探析

李含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400715)

【摘要】采用随机抽样法和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心理特权感对个体不道德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年龄、受教育水平、月工资水平与心理特权感心理、个体不道德行为均无显著相关;(2)男性的心理特权感比女性的要高;(3)心理特权感和个体不道德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4)心理特权感正向预测个体不道德行为。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7-0285-02

1.绪论

心理特权感是一种个体认为自己应该得到理想的对待、却很少考虑其合理性的相对稳定的信念。而不道德行为指违反人们共同生活准则的行为。

心理特权感会引起一系列的适应不良行为[1],然而关于心理特权感与不道德行为之间的实证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本探究试图为进一步证实心理特权感对个体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提供更多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得到有效问卷300份,男性163人,女性137人,被试年龄分布在18~50岁,平均年龄29.73岁(SD=5.62)。被试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专科以下占总人数6.3%,专科22.3%,本科54.3%,研究生及以上17%;被试月工资水平2000元以下占总人数6.7%,2001~5000元33.7%,5001~8000元29.3%,8001~20000元23.7%,20000元以上6.7%。

2.2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Campbell等(2004)编制的心理特权量表和石金涛等人(2007)编制的员工不道德行为问卷,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4和0.78。

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单独测试,所有数据在SPSS20.0上进行处理和分析。

3.研究结果

3.1心理特权感、个体不道德行为与其他因素的描述分析

表1心理特权感、个体不道德行为与其他因素的描述分析

由人口统计学变量间相关可知,月工资水平与年龄、受教育水平之间分别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呈显著相关(P<0.01)。月工资水平与性别(男性赋值为1,女性为2)存在负相关,相关系数呈显著相关(P<0.01)。

个体不道德行为与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月工资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心理特权感与性别之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呈显著相关(P<0.05),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F值为2.95,P值为0.003,<0.01,达到了显著性。男性心理特权感心理高于女性。心理特权感与年龄、受教育水平、月工资水平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心理特权感与个体不道德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呈显著相关(r=0.35,P<0.01),说明心理特权感心理越强的人不道德行为越高,反之则反。

3.2心理特权感与个体不道德行为的回归分析

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检验心理特权感对个体不道德行为的预测作用,为了排除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影响,将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月工资水平作为控制变量放于第一层,心理特权感放于第二层,其结果如下

表2心理特权感对个体不道德行为的层级回归分析结果(N=300)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F值为8.94,P<0.001,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当在控制变量上加上心理特权感因素后R2的改变量(ΔR2=0.11,P<0.001)呈现显著性相关,说明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心理特权感对个体不道德行为的预测更加显著。

4.研究结论

(1)年龄、受教育水平、月工资水平与心理特权感心理均无显著相关

(2)男性的心理特权感比女性的要高

(3)心理特权感和个体不道德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4)心理特权感正向预测个体不道德行为

5.讨论与总结

5.1影响心理特权感和个体不道德行为的因素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心理特权感心理之间存在相关,男性心理特权感心理高于女性,与国外学者Campbell从性别角度研究心理特权感的性别差异结果相符。

年龄、受教育水平、月工资水平与心理特权感均无显著相关。这一发现与传统观点不符。这样的结果很有趣,它似乎暗示着心理特权感的形成更多取决于个体的认知加工,而非取决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印证了前文提及的心理特权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这一观点。

本研究还发现,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月工资水平与个体不道德行为均无显著相关。这同样是一个违背常理及前人研究的有趣结果。非常多的社会学、心理学文献支持,社会经济地位(SES)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社会行为[2]。这可能是由于抽取的样本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差距不够大。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研究此问题。

5.2心理特权感对个体不道德行为的影响

心理特权感对个体不道德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35,P<0.01),说明心理特权感心理越强的人不道德行为越高。这可能是因为心理特权感高的个体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持过度宽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却不宽容[3],未来研究中可以探讨高心理特权感在个体对指向自己的不道德行为的反应中的作用。

Campell等人认为心理特权感与各种形式的不道德行为之间呈显著性相关且具有跨情境的特点,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不道德行为的范围,将其应用到了工业组织情境下,并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5.3总结

心理特权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但过高会影响生活,严重损害人际关系。因此通过降低个体的心理特权感心理降低其不道德行为,对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晓非,胡天翊,林靖,&路西.(2013).期望差异:危机中的风险沟通障碍[J].心理科学进展,21(005),761-774.

[2]Stronge,S.,Cichocka,A.,&Sibley,C.G.(2016).Narcissisticself-esteemoroptimalself-esteem?ALatentProfileAnalysisofself-esteemandpsychologicalentitlement.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63,102-110.

[3]李婧怡.弃善从恶:道德许可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D].广西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