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在促进产褥期康复的临床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中医护理技术在促进产褥期康复的临床实践

王裕玲张月霞

王裕玲张月霞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江苏南京210014作者简介:王裕玲,本科,主管护师,妇产科护士长.

【摘要】目的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康复,为进一步优化产后康复护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4-1月至2015年9月本院自然分娩的产妇700例,按照随机原则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分娩后当日至产后5天,接受产后常规护理和产褥期知识健康教育;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症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主要包括:艾灸、耳穴贴压、中药熏蒸、中药煎剂口服、中药贴敷疗法.结果两组产妇护理前SAS、SD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0%(P<0.05).结论产后实施中医护理技术效果理想,能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康复,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中医护理技术;产褥期康复;临床实践【中图分类号】R247.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03-01

产褥期是指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一般6周.由于妊娠影响,孕妇体重增加体型明显改变、身体器官受累,分娩过程中消耗大量能量,同时也流失较多的营养物质,分娩后身体虚弱,容易发生子宫复旧不全、胃肠尿潴留、产褥感染、便秘功能等并发症.常规护理模式虽然能满足产后护理要求,但是护理缺乏针对性,长期护理效果欠佳,产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1].祖国医学提倡“治未病”,其在促进产妇产后身体康复方面有一定优势[2].近年来,我科中医护理技术在产后护理中得以广泛应用,选取2014-1月至2015年2月自然分娩的700例产妇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4-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经自然分娩700例产妇,按随机数字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350例,初产妇234例,经产妇114例,平均年龄为(27.2±4.46)岁(17-44岁),平均分娩孕周(39.6±0.9)周(37-42+6周).对照组350例,初产妇211例,经产妇139例,平均年龄为(27.1±4.34)岁(17-43岁),平均分娩孕周(39.7±1.3)周(36-43+2周).产妇及家属对诊疗方案、护理措施等知情同意,且自愿签知情同意书,产妇孕周等临床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施方法对照组在分娩后当日至产后5天,接受产后常规护理和产褥期知识健康教育,不给予特殊的护理指导,告知产妇产褥期的相关注意事项[2];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症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主要包括:穴位艾灸、耳穴贴压、中药熏蒸、中药煎剂口服、中药贴敷疗法.1.2.2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1)卫生指导.①环境.舒适安静,室温18-24℃,湿度55-60%,空气新鲜,指导产妇不宜在当风之处,避免邪风乘虚侵袭.②指导或协助产妇每日梳头、刷牙,勤换内衣裤.禁盆浴,可淋浴.③讲解伤口愈合的知识,保持会阴清洁干燥,有会阴伤口多以取健侧卧位为佳,避免恶露污染.会阴侧切者宜取健侧卧位,产后3天内或会阴拆线前,会阴护理2次/d.伤口有红肿热痛、渗血渗液及时就诊.(2)情志护理.评估产妇及家属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介绍和解释有关产褥期和新生儿的知识,消除产妇的紧张情绪.(3)休息与活动.保证充分的休息,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学会与婴儿同步休息.鼓励早下床活动,正常情况下产妇阴道分娩后6~12h可起床作轻微活动,24h后可以在室内随意活动,特殊情况适当延迟活动或遵医嘱.避免负重劳动或蹲位活动,以预防阴道壁膨出及子宫脱垂.注意观察产妇第一次下床活动后有无不良反应.(4)饮食管理.评估产妇进食情况及进食后反应,做好饮食宣教.产后食物应富有营养,鼓励膳食均衡,少量多餐,保证足够热量和水分,同时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铁剂.指导产妇进行腹部环形按摩,预防便秘.(5)婴儿护理.讲解婴儿日常护理知识,如沐浴、脐部护理、臀部护理,婴儿黄疸的识别与预防,婴儿预防接种及体检的相关事项等.(6)母乳喂养.①评价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宣教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的意义和特殊情况下母乳喂养的措施.告知乳房护理知识,避免乳头皲裂、乳腺炎的发生,出现异常及时就诊.②乳房疼痛.乳房过度充盈、未及时排空等均引起乳房的疼痛.产妇分娩后应该尽量按需哺乳,教学产妇学会调节情绪.乳房胀痛时,进行湿热敷3-5min,并按摩、穴位5-10min[3].(7)避孕与复查:产后42天内禁止性生活,告知各种避孕措施,指导产妇选择适当的避孕方法.嘱出院后3天内将相关资料交给所在社区卫生院,产后42天左右携婴去医院复查.

1.2.3对症实施中医护理技术(1)穴位艾灸缓解产后尿潴留.传统医学认为产后失血伤阴耗气,致使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从而导致膀胱气化无力而至产后小便不通.艾灸作用于穴位,通过经络传导而调节脏腑器官功能,实用于寒热虚实诸证.产后听取产妇主诉、应用腹部叩诊尿意法评价后选取神阙、中极、关元,每次每穴灸10min,可补气升清,化气行水,利膀胱气化,防止产后尿潴留.(2)耳穴贴压促进产后泌乳.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云:“凡妇人乳汁或行或不行者,皆由气血虚弱、经络不调所致也”[5].生理产后耗气伤血,取耳穴乳腺、肝、脾、内分泌压豆,用补法,每穴按压1-2min每日3次,留置3d,可促进乳汁分泌.(3)贴敷疗法.加味金芙膏为我院自制中药,为软膏状制剂,适用于红肿热痛之痈疖疔疮,主要成分为姜黄、大黄、芙蓉叶等,姜黄有破瘀通经,行气止痛之功效,大黄有攻积导滞,凉血解毒的功效,芙蓉叶有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产后乳汁淤积、急性乳腺炎贴敷,可清热消肿止痛.

1.3评定方法采用SAS量表和SDS量表对产妇护理前后进行评定.该量表有20个条目,根据Likert4级评分制进行评分.1分为没有或很少有时间;2分为有少部分时间;3分有较多时间;4分为绝大多数或全部时间有.20个条目获得总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为标准分,得分大于50分提示存在焦虑、抑郁,且得分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两组产妇表格均由病人自行填写,并由获得全国心理咨询证护士进行评分[8].1.4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表示,行t检验,P<0.05提示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2.1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本研究中,两组产妇护理前SAS、SD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现代产妇多为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对婴儿的护理技能、哺乳技能掌握也相对较差.同时,产妇分娩了自身免疫相对较低,产后抑郁、焦虑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常规护理模式虽然能帮助产妇护理,但是长期护理效果,护理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产妇的实际需要.同时,产褥期产妇注意事项相对较多,产妇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9].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在产褥期产妇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本研究中,两组产妇护理前SAS、SDS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中医特色护理和常规护理相比优势较多,它更加体现了以产妇为中心的理念,该护理模式是伴随着中医的发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上,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和技术操作的规范,从而形成中医特点浓郁的护理学科.该护理模式的实施能够帮助产妇巩固以前的护理指导知识,帮助产妇及时排解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产妇其护理质量.同时,中医特色护理的实施能够为产妇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尤其是产妇家属对其生活上的体贴,善于聆听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及时帮助产妇进行调整,消除其负性情绪,保证产妇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让产妇正确的掌握哺乳等相关技巧和注意事项.本研究中,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0%(P<0.05).由此看出:中医特色护理的实施操作相对比较简单、优势独特,能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产妇早期恢复,也大大改善了医患关系,适合基层医院推广研究.综上所述上,产后实施中医特色护理效果理想,能降低产后并发症及抑郁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董素芳.中医特色护理妇科病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9(4):167-168.2]周菊凤.中医医院提供产后中医保健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9):933-934.[2]曹茂荣,赵文珍.中医疗法介入产褥期家访的工作模式与效果评价[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7):621-622.[3]李青青,樊莺歌,杨世昌.产后抑郁的发生、治疗及干预研究现况[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3):28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