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藤胶囊结合一穴多针透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芪藤胶囊结合一穴多针透刺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祝礼芸闫进军孙谊

荣成市中医院山东荣成264300

摘要:目的探讨芪藤胶囊结合一穴多针透刺法在肩周炎的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一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肩周炎患者,通过芪藤胶囊结合一穴多针透刺法综合治疗方法以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79.4%,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治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74%。两组治愈率有明显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芪藤胶囊结合一穴多针透刺法共同作用,可有效治疗肩周炎症状,长期观察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芪藤胶囊;一穴多针透刺法;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冻结肩、五十肩。是一组表现为肩痛和运动功能障碍的症候群[1]。是以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我院采用芪藤胶囊结合一穴多针透刺法治疗肩周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临床观察抽取自2012年1月-2015年2月,在荣成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接收诊治的肩周炎患者202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102例,男34例,女68例;患者年龄在41—62岁,平均年龄53.28±11.06岁,平均病程3.74±1.76月。对照组100例,男36例,女64例;患者年龄在42—60岁,平均年龄52.72±12.13岁,平均病程为3.04±1.62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分布情况经x2检验和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肩周炎的诊断标准:1)50岁左右发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2)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3)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4)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1.3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愿意配合治疗的患者。

1.4排除标准:1)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者。2)有明显颈椎病、骨折及韧带断裂。3)有肩关节结核、肿瘤者。4)由胆囊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内科疾病引起的肩部疼痛患者。5)纳入病例在试验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治疗者,中止试验并予以剔除。6)不能坚持治疗,或未按规定接受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予以剔除。

2治疗方法

2.1一穴多针透刺法:取穴:肩髃、肩前、肩后

操作:病人侧卧位,患肩在上,或背靠坐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0.35×75mm不锈钢毫针,肩髃穴向臂臑穴方向直刺2.5~2.8寸(针身应贴近肱骨骨面向下透)为第1针,行提插捻转泻法,针感向前臂和手指放射;再向前斜刺为第2针,针尖达到肩内陵;斜刺向后为第3针,穿过肩髎穴,两针均行提插捻转泻法,使整个肩部出现较强的酸麻重胀感。肩前穴向肩后方向直刺1.5寸为第l针。沿着肱骨向上斜刺1.5寸,针尖达到肱骨结节前下缘为第2针,沿着肱骨向下斜刺1.5寸为第3针,3针均行提插捻转泻法。肩后穴向肩前直刺15寸为第l针。沿着肱骨后面向上斜刺1.5寸,针尖达到肩胛岗下缘为第2针,沿着肱骨向下斜刺1.5寸为第3针,3针均行提插捻转泻法,3穴9针操作完毕,留针观察l5分钟,患者如无不良反应,可按上法再运针1次后出针,然后在针刺部位作提拿、弹拨推拿手法辅助之。每日治疗1次,20次为一疗程。

2.2治疗组:一穴多针透刺法并口服我院自制药剂芪藤胶囊。一次5粒,一日3次。主要药物:黄芪、鸡血藤、当归、白芍、丹参、葛根、桂枝、羌活、威灵仙、防风、麻黄、生姜、大枣、炙甘草。

2.3对照组:一穴多针透刺法,每日治疗1次,20次为一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制定有关“肩周炎”的疗效标准:1)治愈(临床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2)显效:肩部疼痛缓解明显,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明显。3)有效: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4)无效:症状无改变。

3.2治疗效果见表1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两组均以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如表1示:治疗组治愈率为79.4%,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治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74%。两组治愈率有明显差异,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最早有关肩周炎的描述出现于晋代的《针灸甲乙经》中:“肩痛不可举。引缺盆痛、云门主之”。中医认为肩周炎属于痹症范畴。是由于年老体衰,肝肾亏损,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加之感受风寒湿邪及劳累伤损等因素所致。如《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久居湿地、风雨露宿,夜寐露肩当风,以致风寒湿邪客于血脉筋肉。在脉则血凝而不流,脉络拘急而疼痛。寒湿之邪淫溢于筋肉则屈而不伸,痿而不用。总之,中医认为年老体弱,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是肩周炎发病的内因,风寒湿邪及劳累伤损等因素为其外因。五旬之人,肝血肾精不足,气血虚衰,筋腱失于濡养,腠理空疏,易于感受风寒湿邪。外邪侵入经络,凝滞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阻滞不通,而产生疼痛;筋肉拘挛不利,而致活动障碍。若遇跌打损伤,筋脉受损,血溢脉外,停于肌肤经络之中,而致瘀血不利,也可致肩痂。久之,筋脉失养,拘急不用而出现屈伸不利。而劳逸失度或积劳成伤,造成肌筋疲劳或磨损,肩部活动渐少,而致气滞血凝,脉络闭阻,产生关节痹痛。

因此治疗肩周炎,须补气养血化瘀,祛风散寒除湿,通经活络止痛。芪藤胶囊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大补元气,主脏,活血,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二药为君药共奏补益气血、活血通络之效。当归、白芍、丹参养血补血和营,活血化瘀通络协同黄芪益气生血。葛根、桂枝辛温解肌发表,温经散寒,为臣药。羌活、威灵仙、防风辛温发散,祛风除湿,宣痹止痛;且《中华本草》有“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长沙药解》载有“防风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挛急,活肢节,起瘫痪,清赤眼,收冷泪,敛自汗盗汗,断漏下崩中”。麻黄发表散寒,温行经脉;生姜辛散解表,助麻黄发散水湿;大枣补虚益气,资其生血之源,与生姜共同调和营卫;共为佐药。炙甘草助君药黄芪益气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化瘀,祛风散寒除湿,通经活络止痛之效。

运用透刺法治疗肩周炎时,取穴肩髃、肩前、肩后,此三个肩部穴位均是肩周炎在该经气的经气阻滞点(病变反应点)。根据肩周炎病变范围广、病情慢性缠绵的病理特点,应用肩髃穴向下、向前、向后3针透刺;肩前穴、肩后穴对刺和各向上、向下3针透刺,形成网状针刺,所有病灶区都能贯通,直接刺激病变所触及粘连处,能够有效地松解肩关节局部的粘连,改善了病变部位血液循环状况,有利于局部新陈代谢和致痛物质的清除,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从而使肩部气血调和,经脉通利,通则不痛,顽疾向愈。

本研究结果表明芪藤胶囊结合一穴多针透刺法共同作用,可有效治疗肩周炎疼痛症状,长期观察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l]冯传汉.肩关节外科学[M].第l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2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