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不孕症社会心理现状及心理干预新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女性不孕症社会心理现状及心理干预新进展

李海燕1吴巧灵2张宝灵3

(1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山东济南250021)

(2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济南250021)

(3泰安市岱岳区妇幼保健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在回顾既往关于女性不孕症社会心理情况与心理干预进展研究报道的基础上,对当前女性不孕症社会心理现状与心理干预进行了解与分析,结合女性不孕症社会心理现状与患者不同心理特点,心理学,护理学等学科知识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女性不孕症;社会心理现状;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7-0267-02

临床中将有正常婚后性生活、未避孕、同居1年但未受孕的现象定义为不孕症,不孕症包括原发性不孕与继发性不孕两种,前者是指婚后从未妊娠过,后者是指既往妊娠过,婚后1年未采取避孕措施且未见妊娠。在所有不孕症中女性因素所致不孕的比重高达60%。本文仅就女性不孕症社会心理现状与心理干预新进展作以论述,现报道如下。

1.女性不孕症心理反应现状与原因

在育龄夫妇中不孕症的发病率约为10%~15%,不孕与男女双方一方直接有关的比重各占35%,与夫妇双方均有关的比重占20%。在导致不孕症发生的各种原因中心理障碍是其中之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对人体生理周期起到直接调节作用,大脑皮质对下丘脑功能具有一定制约,大脑接受心理、社会因素等刺激相应地就会产生一定情绪,人体调节中枢位于边缘系统,下丘脑与边缘系统间存在着广泛神经联系,不良心理因素传导给神经系统,性腺轴释放激素,导致生殖内分泌平衡被打破,造成人体代谢改变,继发相应的躯体疾病与不孕状态[1]。

作为复杂生理过程的妊娠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除受阴道、子宫、宫颈、输卵管、卵巢、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等客观因素影响外还受男女双方生理功能、夫妻生活、环境、感情、心理等多种主管因素影响,当然也不排除种族、地区、职业、气候等因素。

在不孕症致病中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因素占有相当重要地位。不孕女性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因素包括内外两种类型。家庭暴力、恐惧生育、夫妻感情不和、性生活障碍等是主要外因,长期处在焦虑状态的女性,垂体前叶与中枢神经介质改变受下丘脑影响致外周靶性腺功能受到影响,正常排卵受到抑制继发闭经或阴道、子宫、输卵管痉挛性收缩,宫颈粘液异常、盆腔瘀血导致不孕[2]。呈生殖无能状态的不孕症是一种特殊身心疾病,但生殖是人类繁殖的正常生理过程,同时也是自然人本性需求,女性发现自身存在生殖功能障碍时,自身难免产生异常、极端心理,孩子作为维系和见证夫妻双方关系的重要产物在家庭矛盾与社会矛盾缓和中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而夫妇双方缺乏彼此关系维持与见证的产物,家庭矛盾激化也将愈发尖锐[3]。孩子是传宗接代的产物,女性在不孕所致的外在压力下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遭受严重影响。初诊女性不孕者有不同程度焦虑、抑郁、负罪感、恐惧、否认、意外感和疑病感等社会适应障碍,或存在不同程度躯体疾病,过分关注躯体反应,呈较强独立性、敏感性与被动性。不孕影响家庭、婚姻社会关系并形成一种心理危机;与文化素养、社会地位较低的不孕女性比较,社会地位、文化素养相对较高的不孕女性对不孕知识的了解更多,在心理上对不孕的客观事实也更易接受,积极通过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来吸引自己的注意力,努力在其他方面获得更高成就以填补不孕所带来的缺憾[4]。文化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与国家,教育水平与社会地位下的不孕女性对家庭经济的依赖较强,与发达国家不孕女性比较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不孕女性更易受到歧视。

2.国外女性不孕症心理治疗现状

寻求治疗的不孕症女性在短期内存在较大的心理波动,这主要与不孕症治疗过程漫长,妇科相关检查频繁,患者往返医院的次数多有着直接关系。患者在受孕激素治疗、取卵、受精卵移植、移植后等待妊娠测试结果、受孕后对胎儿流产、发育异常等各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绝非一成不变,在这些治疗过程中均涉及到渗透患者最有种希望与最深刻失望的最隐私部位与行为。

在一定心理学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国外医学心理干预与生物治疗、化学治疗、物理治疗等整套治疗方法存在显著区别。通过改变患者感受、认知、情绪、行为进而实现对心理状态、行为方式、不孕所致各种躯体症状的改善。

以夫妻关系及婚姻问题为主要焦点的治疗模式是目前女性不孕症治疗的最新进展[5]。该治疗模式强调不孕并非夫妻关系中某一方的问题,而是家庭不良交往方式的结果,夫妻双方承担共同责任。在提高婚姻质量的同时,为受孕创造以家庭为基本社会结构的良好基础。夫妻双方同时接受治疗。对于缺乏交流、婚姻危机、婚外恋、性生活障碍、夫妻情感不佳、经常争吵的家庭关系障碍不孕女性较为适用。酒精依赖、焦虑症、恐怖症、赌博、抑郁等明显“个体”问题者采用婚姻治疗也同样适用。

6~20人不等或形成基于共同求医动机的治疗小组是集体心理治疗所表现的新趋势[6]。在成员间相互影响作用下,患者身心症状被逐渐消除。首先帮助患者恢复自尊,对共性继发的心理问题进行逐一攻克;在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的同时辅之必要的药物治疗以达到防止复发的目的;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社会人际交往,建立自己的交往圈子,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引导患者自群体中勇于表达自己,以暴露个体自身问题,借助成员间互相提醒与启迪进而达到自我觉悟,完善患者人格,减轻对不孕的过度重视。

3.国内女性不孕症心理干预治疗

将部分不孕症患者集中在一起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使长期积压在患者心中的压抑情绪以正确的方式释放、宣泄出来[7]。采取适当的方式向患者宣传普及不孕症相关知识,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结合患者所处治疗阶段提供针对性心理干预,于治疗前耐心向患者简述治疗过程、用药情况、费用、注意事项。漫长的治疗过程,反复监测与检查与多次医院往返经历是每位不孕症患者治疗过程中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在期望与失望反复交替的现实落差面前,患者易产生较大情绪波动,强大的心理支持对于患者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帮助患者克服急于求成心理,对受孕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对策[8]。

不孕是夫妻双方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不论直接原因与哪一方有关,二人均应积极面对,正视当前问题。提倡夫妻同治,双方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正确孕育观念。接受必要的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一方面调节不孕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对二人婚姻关系的进一步巩固。邀请接受助孕治疗取得理想疗效的患者现身说教,讲述自己不孕治疗的经历与感受,增强未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不孕症患者治疗信心,减少在治疗患者对治疗过程的陌生感与畏惧感[9]。不孕症是一种特殊疾病,当前各家医疗机构诊疗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对于患者隐私权的尊重与保护程度也不仅相同。安静、独立的诊疗环境是每个患者所期待的,结合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对患者进行分流,提供不同候诊环境,由专人对同一治疗阶段的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节省门诊医生问答时间的同时,实现对患者隐私的充分保护[10]。

4.小结

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不孕症是公认的一种典型心身疾病,具有较为复杂的发病病因,除有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性障碍外还存在突出的心理因素。以心理因素为视角所发展而来的心理干预疗法不仅能提高女性不孕症患者心身疾病治愈率,稳定家庭、社会关系,同时还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蔡英.不孕症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0,10(5):79-81.

[2]方舟,孔伟,张斌,等.不孕症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预[J].中国性科学,2014,23(10):89-92.

[3]祝鸣春.女性不孕症心理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旬刊,2015(7):18-21.

[4]龙玲,李静,彭倩,赵俊婷,等.女性不孕症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生育应激的相关研究[J].重庆医学,2015(3):426-427.

[5]屈宗银,董晓静,苗菁,等.重庆市女性不孕患者心理压力的现状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

[6]张宇,屈宗银,许红.女性不孕患者认知行为与压力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15):2100-2103.

[7]崔志英.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干预[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5,5(169):18-21.

[8]董方华,杜丹,潘东娜.探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女性不孕症负性心理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15,39(8):988-990.

[9]黄杭珍.不孕症流行现状与趋势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3):11-12.

[10]蒋依伶,李科珍.不孕症女性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4):22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