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外敷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效果观察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吴茱萸外敷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效果观察及护理

郭婉娇孔转育何锦芳

郭婉娇孔转育何锦芳(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重症医学科一区543002)

【摘要】目的探讨吴茱萸外敷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胀的效果。方法将3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伴腹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观察组15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以吴茱萸500g热敷脐周,2次/d,连续7-10d。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腹胀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吴茱萸外敷辅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改善患者腹胀的症状,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病程,促进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7-0278-01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指急性胰腺炎伴有脏器功能障碍,或出现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肠运动状态是一个决定病程和预后的重要因素,若进一步发展为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有较高的病死率[1]。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3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人使用吴茱萸外敷,以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减少渗出,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3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男10例,女5例,年龄35-50岁,治疗组男9例,女6例,年龄30-55岁。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在采用常规治疗:禁食、禁水、胃肠减压、抗休克、抗感染、抑制胰酶分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解痉止痛、营养支持疗法以及护肝、制酸、止血等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吴茱萸500g/次,用保鲜袋加热后,外加布袋,温度45-50度,外敷脐周2次/d,每次30-60分钟,连续7-10d。每日测腹围2次。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每天听诊肠鸣音3次,以4-5次/min作为肠鸣音恢复指标,记录肛门首次排便时间,腹胀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以入院后自觉症状无腹胀或腹胀减轻,腹围减少2cm为标准。)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

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便时间及腹胀缓解时间比较(x-±s,h)

注:(P<0.01)

对照组平均住院(27.53±1.457)d,观察组平均住院(23.87±1.125)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3护理

3.1吴茱萸准备取500g吴茱萸加5ml冷水置保鲜袋内,放入微波炉加热至50度左右。

3.2吴茱萸热敷的护理外敷时将吴茱萸加热后装入布袋,用带子绑紧放在脐周平敷,将脐周分为上下左右四个区域,每5分钟更换部位一次,在翻身时若有以为应及时更正,并注意局部皮肤有无发红,发热,水泡等皮肤刺激症状。

3.3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必须掌握本病监测内容,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治各种并发症。当病情趋于稳定,医嘱开放饮食后,应根据医嘱给予细致的饮食指导,并观察进食后的病情变化。同时要重视心理护理,因SAP病情重,疗程长,禁食时间长,患者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易出现烦躁不安、恐惧、悲观、消沉情绪。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密切接触,一旦发现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本病的特点、治疗方法、转归、预后。讲解吴茱萸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4讨论

SAP是以弥漫性出血和组织坏死为特征的疾病,主要机制是胰腺自身消化的防卫作用被削弱,胰腺消化酶被激活,使胰酶自身消化。重症急性胰腺炎由于应急反应,腹腔神经丛受刺激和渗液直接作用于肠管,可导致胃肠功能衰竭。腹胀为SAP常见症状,且常伴腹痛。腹胀主要由于胰腺炎渗出和炎症反应造成的肠麻痹所致[2]。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含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柠檬内酯、辛弗林、吴茱萸烯等。吴茱萸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从中医药理的角度研究,吴茱萸热盐包脐部外敷预防腹胀可能的机理在于:吴茱萸味辛、苦而热归于肝、脾、胃、肾经,上可暖脾胃,下可温肾阳。有疏肝下气、散寒止痛、燥湿降逆之效。吴茱萸气味俱厚,局部用药,可疏通肠腑气机,而且局部用药药效持久,可直达病所,从而达到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肠功能恢复的目的[3]。

参考文献

[1]徐秋华,丁金火,吕璞.大剂量大黄、芒硝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临床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8):70-72.

[2]李兆中,许国铭.现代胰腺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98-642.

[3]仉玮,郑燕生,陈志强,等.吴茱萸热敷法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3):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