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档案工作再认识

/ 2

浅谈档案工作再认识

王方刚

安徽省霍山县档案局237200

谈起档案,大家第一印象肯定是很神秘,甚至会浮想联翩,往往联想到电影或电视剧中特工或情报部门中惊险镜头。但真正的档案工作又有多少人能深刻领会呢?作为档案专业科班出身的我,起初也简单地认为档案工作就是做好档案业务监督指导、档案接收和保管、档案提供利用和编研等,但通过近一、二十年档案部门工作的实践,尤其是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后,令我对档案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赋予了档案工作新的生机

档案工作缺乏党委、政府的重视,就绝对谈不上发展,反之,在档案工作不够规范的年代,党委、政府的工作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太大影响。党委、政府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决定了档案事业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何谓高度重视,不就是明确分管领导、成立开展各项档案工作的领导组、每年财政综合预算列点档案工作经费吗?是!但这些远远不够。可见档案工作会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重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档案事业的蓬勃生机将日趋显现,档案事业蒸蒸日上之势指日可待,档案事业的春天正向我们走来。

从我县的实际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档案工作。不仅超额配套中西部档案馆项目建设经费,还在新馆正式启用后,又投入了数佰万元建设档案陈列展览馆和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档案数字化加工是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基础性工作,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配套工作的支持,必须有经费保障,对数字化档案馆建设中存在人、财、物等问题,县委、县政府都会认真加以研究并着力解决,确保了我县档案馆建设和各项档案工作顺利超前开展。政府每年预算还单列档案馆运维费、档案保护费。

二、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是档案工作的不竭动力

坚持为改革与发展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主线。档案工作只有贴近、靠近、围绕、服从和服务中心工作,才能发掘出档案工作的源源不断动力。

近年来,我县档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更为地方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支柱经济作物的特点,我县档案局率先在全省开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档案试点工作,成效明显,部分弱势群体因为档案缺失而兑现不了待遇、解决不了问题,档案部门只能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经向县政府汇报并同意开展乡镇综合档案室建设,兑现以奖代补政策,该项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加强了基层档案的管理,避免因档案缺失而出现问题;县档案馆顺利通过国家二级馆测评,为申报全国文明县城提供了基础条件。

这些都是档案工作服从、服务于中心工作的典型,其实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要求领导班子必须有高度政治敏感性和长远战略眼光,敢于开拓、大胆创新,才能真正围绕中心,紧跟中心,服务中心,作出准确定位,进一步拓展档案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使档案工作紧扣中心工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生活,保持源动力。

三、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必须不断加以拓展

档案资源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资源体系建设是档案工作永恒不变的主题,是档案利用体系和安全体系的基础。从档案工作流程来看,收集是第一位的,这是针对普通的立档单位而言,对档案馆工作来说,不仅有正常的到期档案移交接收工作,还有专门对散存在社会有价值档案的征集工作。

我县专门开展了档案资源整合工作,在全县范围内除了正常的档案接收移交进馆外,还要求各相关部门重要的专门档案规范整理后移交进馆,特别是重要的民生档案全部接收进馆,使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站式档案利用服务成为可能,特别为那些弱势群体查阅档案提供方便,减少了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

没有档案为依托的档案工作简直就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是无稽之谈,只有完整齐全的档案资源才能更好地提供更全面的优质服务。

四、档案利用体系建设重在服务优质高效

无论档案馆的馆藏多丰富,若不能快捷方便为大众所用,那就形同故纸堆。档案最终目的是提供利用,使用的愈频繁,查阅的人次愈多,档案的价值就愈大。我县档案资源的顺利整合为档案利用打下了扎实的资源基础,尤其是民生档案的数字化,为弱势群体的高效、快捷利用档案提供了方便,实现了由实体目录的查阅向通过电脑直接查询的转变、由原来查找到原始档案的复印向直接点击电脑打印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了全县查阅利用档案的水平,作为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的站点之功能愈加显现。

无论是档案的凭证作用也好,还是它的参考作用也罢。档案工作只有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充分发挥档案的潜在价值,档案工作的意义才会真正体现。当前,全国上下数字档案馆建设已开展得如火如荼,定能使档案工作的优质高效服务再创辉煌。

五、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难度增大

当前的档案安全包括原始的物理安全和现在的网络安全,安全可控性难度明显加大,一旦安全出现问题,轻则数字化前功尽弃,重则所有档案灭失殆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警钟长鸣。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大安全保密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档案安全防范体系。”从传统意义上说,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重在档案的物理安全,即人防和物防,就是要落实档案“八防”措施,只要我们认真、细心,略加一点投入,基本上可以保证档案的安全。但目前互联网下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除了这传统的人防和物防之外,还存在技防,即数字档案馆网络系统的安全隐患。

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之上的,网络是高效的,但也是脆弱的,网络安全是一项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工程。数字档案馆网络安全问题需要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着手解决。硬环境指数字档案馆网络安全系统,如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软件、防火墙、网络监控、信息审查、通信加密、安全扫描、灾难恢复等,即技防;而数字档案馆的软环境,则是指对档案馆网络的安全管理,如组织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主要是人防因素。

由此可见,数字档案馆的网络系统安全,在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即物防的前提下,完全依靠技术手段仍不够完善,毕竟档案馆的很多安全威胁是源于管理上的松懈以及对安全问题的错误认识。在完善技防的同时,还要加强人防,人防、技防紧密结合,不能截然分开,以防人为疏忽而出现档案馆网络系统安全问题。

六、档案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由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作为社会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事业要可持续发展,人力因素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干部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决定了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和档案管理水平。尤其是当前所处的信息时代,数字档案馆建设有序推进,给传统的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档案干部如何与时俱进,适应档案工作需要,满足社会和民生需求,引领档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人才强档、文化强国的目标,是档案干部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大力加强档案人才建设,不仅要注重档案人才专业培养,更要培养档案人才对档案事业的敏感性,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培训,做到时时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掌握各种必须的技能,造就出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的档案人才队伍,才能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在今后的数字档案馆领域里,无论在管理、服务层面还是技术层面,谁拥有了能胜任数字档案馆复合型高端人才,谁就有可能成为档案工作领域的风向标。

总之,档案工作离不开上述六个方面,六个方面准备愈加充分、开展愈加到位,档案事业发展效果愈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