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角度引导,彰显语文阅读个性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运用多角度引导,彰显语文阅读个性化

侯荣玲

侯荣玲

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快乐,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营造阅读氛围、教授阅读技巧、多角度引导,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思维和方法,获得思想感悟,享受阅读乐趣。基于此,本文从角度引导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究总结。

关键词:阅读教学;多角度引导;自主探索;阅读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要求明确了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方向和应达成的目标。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陷入了教师分析替代学生阅读的怪圈:教师不仅在读物的语言、结构等方面硬性教给学生,而且在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的情感甚至读者的体验与感悟等方面强加给学生,以致于形成众多学生阅读同一读物而“理解”、“感悟”和“体验”完全相同的怪现象。这种怪现象的背后,是阅读理念的偏差,是教师的越俎代庖,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必然归宿。

实施新课程,改革陈旧的阅读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阅读的课堂格局就成了必然。阅读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从文本角度引导,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文本是阅读的基础。只有立足文本,才能夯实阅读的基础,也才可能有理想的阅读效果。彰显学生阅读个性化,必须立足文本这个基础。因此,教师要从文本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林海音的《冬日·童年·骆驼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下同)五年级下册)中写道:“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教师可就此引导学生:这是老师的教导,也是作者的情感体验。那么,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骆驼还有哪些值得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说出各自的体验。诸如:学习骆驼执着与坚韧的优秀特质,学习骆驼顽强与忍耐的可贵品质,学习骆驼不畏艰难、藐视困难的生活态度,学习骆驼潜心蓄力、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等。同样,针对文中骆驼带着铃铛是为了避免狼的侵犯,或者是为了拉骆驼的人长途行走不感到寂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比如:铃声是骆驼前进的动力,就像冲锋的号角;悦耳的驼铃可以打破荒漠的静寂等。所有这些体验都源于文本,都是对文本内容的加深理解,是对文本情感的充盈和丰富。

二、从生活角度引导,促使学生内心感悟

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直接经验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增强阅读体验的必要条件。正所谓:“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实现阅读个性化也离不开生活。由此可见,教师从生活角度引导,促使学生内心感悟,进而彰显阅读的个性化是非常必要的。

从生活角度引导,重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阅读和学生已有的经历、经验联系起来,以此引发学生的内心感悟。比如:“下雨”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雨”的感受因人而异,千差万别。阅读赵丽宏的《山雨》(六年级上册)时,学生会发现,在作者的眼里,“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阅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雨的不同感受。比如生长在淮北平原的学生,多数没有山雨的经历,可他们对“平原的雨”并不陌生,自然有所感受:淮北平原的雨,有的如细丝,织出春天的绚丽锦缎;有的似瓢泼,换来夏日的茁壮茂盛;有的像清凉的露珠,带来金秋的硕果;有的成冰冷的雪粒,衍生寒冬的萧杀。学生的感受源自亲身经历,故而这种感受最直接也最真实。

三、从读者角度引导,诱发学生奇思妙想

独特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与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从读者即学生的角度引导,诱发他们的奇思妙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

袁鹰的《白杨》(五年级下册)中爸爸是这样介绍白杨的:“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是“爸爸”内心的表白,也是他远离家乡到条件艰苦的新疆工作的写照。转换角度,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白杨,你觉得自己以后该怎样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诸如:挺直腰杆,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面对不幸,要学会坚强;坚定理想信念,无论何时都不动摇;嫉恶如仇,做一个正直的人等。这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契机,也是阅读的新境界。

四、从思维角度引导,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情感体验离不开思维,教师从思维的角度对学生加以引导,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丰子恺的《手指》(六年级下册)里有段文字:“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教师不妨设问:“事实果真是这样吗?”这一问,就会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很快就会质疑:无名指和小指绝不是其他手指的附庸,如果没有它们,就连用筷子吃饭都成了问题。进而体会到,人手的每个指头都有其他指头无法替代的作用,就像一部机器,即便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像生活中的一个个人,虽然工作性质不同,能力有大有小,所处岗位不一样,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只要能够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会得到彰显,阅读教学就会走进更加广阔的、五彩斑斓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区实验小学2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