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向可兵

向可兵重庆市云阳县路阳九年制学校404528

摘要:情感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准确把握和运用“情感线”,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活动情趣和活动效果,甚至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任何一个语文教学者,都应该把情感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艺术,倾注情感,运用情感,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情感艺术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有这样的表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情感”元素在语文教学中已经上升到至关重要的位置。纵观中小学语文教材,无论哪个版本,所选课文都非常重视“情感”这条主线。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准确把握和运用“情感线”,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活动情趣和活动效果,甚至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学者,都应该把情感教学作为教学的一把艺术“量准尺”;任何一个语文评课者,也应该把情感维度作为一条评价“分水岭”。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情感教学的运用呢?

一、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微笑”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享受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滋生对教师、对生活的美好情感,催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微笑是催生美好情感的一个法宝。古人云:“面由心生。”假如老师面带笑容步入课堂,并且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微笑,学生必然会心情轻松,学习起来必定会兴趣盎然,对教师、对生活的美好情感势必油然而生。

二、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淡化教学内容,积极地注入情感因素,寻求教与学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的情趣。笔者在教学小学一年级古诗《画》时,就针对学生年龄小、对事物限于感知的特点,采取了“四步教学法”。第一步,示画,读《画》。教师课前准备(教师自己绘画的最好)“有山有色的山景图”“飞瀑直挂的水景图”“鸟栖花枝的春光图”,作为淡化教学内容的教具,上课揭题之后悬挂、展示出来,初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好美呀!”(甚至会激发学生当画家的美好愿望),然后恰到好处地引入读《画》;第二步,看画,说《画》。教师从远、近角度悬挂三幅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设置诸如“你从远处看,看到了什么?”“你走近去听,又听到了什么?”等问题,通过看、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情趣,从感知的角度理解课文;第三步,想画,演《画》。教师让学生通过远看、近听、走近等动作去演示画面,感知“山有色”“水无声”“鸟不惊”,适时引导学生想象画内画外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第四步,读《画》,议《画》。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设置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水无声’‘鸟不惊’的现象呢?”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情感。通过上述四步教学,学生在情感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参与了主动学习,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三、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挖掘、补充相关的情感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正确的情感取向与价值观。一次,某专家在对一位教师的公开课《难忘的一课》进行评价时,就对其组织、印发方志敏《我的祖国》、郑振铎《可爱的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等材料作为补充读物的做法大加赞赏,认为这是激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画龙点睛之笔。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情感教学意识的渗透。比如,为完成话题作文“父亲”的写作教学,我采用了“观察父亲,切入情感——感知父亲,激发情感——写写父亲,转换情感——父亲批阅,融合情感”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1)提前三天布置预习任务——仔细观察父亲的外貌、动作、言行等,形成初步印象;(2)印发朱自清的《背影》和下水作文《父亲》,让学生从中感知父亲的形象,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父亲的印象说说自己将如何写“父亲”;(3)写作时,提醒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掌握的写作技巧,选取典型材料,写印象最深的父亲形象,表达出对父亲的情感;(4)组织学生与所写“父亲”一同阅读、修改习作,使父亲与子女间的情感发生碰撞、融合、升华,从而完成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的情感培养。

四、用幽默、机智、风趣的语言或者生动的故事,去转化枯燥的教学内容,创造情感氛围。某小学教师在教学“红旗飘扬”扩句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请两个学生上台,站成一排,然后将“红旗”、“飘扬”两个词各自佩戴于胸前;再请三个学生分别佩戴“怎样的红旗”、“在什么地方”、“怎样飘扬”,要求他们自行插入前两个学生的队列之中,并请其他同学评判对否,然后指名说出与后三个同学相对应的词语,并提示:这三个同学的位置还可以调换吗?通过这样的实际演练,从课堂气氛来看,大部分学生情趣高涨,积极参与,效果良好。

五、作业设计和批阅不宜求统一,最好是因人而异,让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或者接受作业批阅时,能感受到教师倾注的爱生情怀。无可否认,每一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着差异。笔者以为,应当“因材施教”或者“因人施教”。也就是说,教师在作业设计、布置和批阅之时,多动一点脑筋,用爱生情怀来实施“因材施教”或者“因人施教”。比如,对程度好的学生或者智力好的学生,量身定做习题,加压驱动;对程度差的学生,放宽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此为之,其学习兴趣就会逐步提高。

情感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只要教师能够倾注情感、运用情感,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